作者:梁日祥,林黎娟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50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双期增强48例有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密度呈“早进早出”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螺旋CT;临床分析
近年来出现的螺旋CT,扫描速度快,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获得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像,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分析我院1997年5月至2006年5月50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31岁~73岁,平均年龄58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胸痛、胸闷、消瘦、黄疸、肝掌、蜘蛛痣、腹部包块、双下肢浮肿及排尿困难、肝区刺痛、钝痛或胀痛等。肝脏触诊增大25例,其中触及结节肿块9例;表面抗原阳性39例,B超均诊断肝癌或肝内占位性病变。
1.2 扫描方法 患者空腹,于扫描前30 min口服13%泛影葡胺600 ml,充盈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于扫描前再次口服13%泛影葡胺200 ml充盈胃,采用西门子Esprit型螺旋CT扫描机自肝顶至肝下极以10 mm层厚,10 mm层距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80 ml~100 ml优维显(300 mgI/ml)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注射速度3 ml/s。延迟扫描时间:肝动脉期18 s~20 s,门静脉期50 s~60 s,其中25例延迟至平衡期240 s扫描。扫描层厚3 mm~8 mm。
2 结果
2.1 CT所见 本组50例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扫描,其中巨块型34例;单发右叶占位20例,左叶9例,左右同时累及5例;弥漫性病灶7例;多发性结节5例;单发小结节4例。2例有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4例肝门静脉内见癌性栓子,腹水4例。34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特点:肿块大小5.1 cm×6.1 cm×7.3 cm~12.1 cm×11.3 cm×9.7 cm;多为单发的大块状低密度或等密度影,瘤体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影;3例主灶周围见大小不一的卫星灶多枚,其密度与主灶相似;2例门静脉癌栓,且有门脉高压表现,即血管迂曲、脾大、腹水等。7例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特点:肝内广泛、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肝表面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肝裂增宽,腹水、脾大,其中2例伴门静脉癌栓。5例多发结节型特点:3 cm×3 cm×2 cm~0.2 cm×0.3 cm×0.23 cm,呈左右叶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4例单发小结节特点:分别表现为低密度灶和等密度灶,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2.2 肝癌增强类型 本组肝癌的增强方式分为5种类型:均匀高密度17例,肿瘤的密度高于肝实质,密度均匀;不均匀高密度 10例,肿瘤的密度高于肝实质,但密度不均;均匀等密度6例,肿瘤的密度和肝实质相等,且密度均匀,两者不易区分;环行增强6例,不论肿瘤增强程度如何,肿瘤的边缘均呈环行增强;低密度2例,肿瘤的密度低于肝脏实质。
3 讨论
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能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行2次或3次全肝螺旋扫描,弥补了一般动态扫描的缺陷[2]。其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增强扫描的不同时期进行扫描,充分利用肝脏的双重血供特点和肝细胞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特点来充分反映病灶的CT特征,而且病灶有二次被检出的机会,因而使得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1,2]。正常肝实质血流量的75%~80%来自门静脉,在动脉期时它增强较少,而富含血管性肿瘤的全部功能性血流均来自肝动脉,在动脉期时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