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褪黑素对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
itric oxide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导致肠道局部组织坏死、凋亡,还将引发全身炎性反应失控,对其他器官组织产生广泛影响,严重者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褪黑素是目前发现最强的体内抗氧化成分,在心、脑、肾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明显保护作用[3]。本文拟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雄性SD大鼠60只(兰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0 g~250 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10只,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10只,分离并钳夹肠系膜上动脉,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注射溶媒组10只,分离并钳夹肠系膜上动脉,腹腔注射2%无水乙醇,生理盐水;褪黑素不同剂量组,各15只。褪黑素(购自瑞士ALEXIS公司)先以无水乙醇将褪黑素溶解,再加生理盐水稀释,使乙醇浓度<2%,然后按褪黑素10 mg/kg、20 mg/kg等容分别腹腔注射。 1.2 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动物禁食18 h,不禁水。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7 ℃~28 ℃,称重,麻醉采用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腹部正中脱毛,消毒铺巾,正中切口进腹,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以无创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30 min后松开血管夹,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前5 min,组腹腔注射溶剂,组腹腔注射褪黑素,再灌注30 min后进行第二次腹腔注射。再灌注60 min后立即切取距回盲瓣5 cm的小肠,分别墨4%多聚甲醛固定在水浴下制备1∶10肠匀浆,备测,并经心脏穿刺取血,置-20 ℃冷冻保存。 1.3 观察指标 1.3.1 组织匀浆制备及检测 在冰浴下将切取的小肠纵行剖开,在冰0.01 mol/L PBS中漂洗,滤纸吸干,准确称取1 g小肠组织,制成10%组织匀浆,低温离心,取上清液,进行内二醛(MDA)、一氧化氮(NO)、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过滤氧化氢酶(CAT)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3.2 小肠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损伤程度 采用Chiu氏6级评分法判断损伤程度:0分为正常黏膜绒毛,1分为绒毛顶端上皮下间隙增大,2分为上皮层与固有层中度分离,3分为绒毛两侧亦有大量分离伴部分绒毛顶端破损,4分为绒毛破损伴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5分为固有层破坏、出血、溃疡。 1.3.3 血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 血浆D乳酸根据Brandt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组间比较,并进行指标间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各组行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时,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后肠系膜血管搏动消失且肠壁变苍白。开放血管后血管搏动恢复,肠壁出现充血。再灌注60 min后肠壁充血水肿明显。 2.2 各组实验指标数间比较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注射褪黑素组病理评分及组织中MDA、NO、iNOS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褪黑素浓度增高,病理评分与MDA、NO、iNOS测量值有下降趋势,其中组与组间MD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浆中D乳酸及内毒素各组均明显升高,而褪黑素组D乳酸、内毒素与溶媒组比较呈下降趋势,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1 实验指标的各组间均数比较(略)表2 实验指标的各组间均数比较(略) 2.3 各实验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病理学评分与血清D乳酸、NO、iNOS水平呈正相关,而与CAT水平呈负相关。
3 讨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肠梗阻、肠系膜动脉栓塞等急腹症,更是严重创伤、烧伤后休克复苏中出现的病理过程,导致肠上皮细胞死亡,肠黏膜膜屏障破坏,肠通透性增加,使内毒素吸收增加及细菌易位,引发或加重全身炎性反应[1,2]。缺血/再灌注时超氧阴离子(O2)、NO生成增加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浓度增高是造成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再灌注时富含黄嘌呤氧化酶的肠上皮细胞将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破坏,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实验表明过量的NO可造成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其机制是NO与O2结合,形成ONOO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单鼻孔 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治疗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