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单鼻孔 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治疗体会 |
|
不分离鼻中隔及鼻中隔黏膜,同时还具有术中出血少、可缩短手术时间的优点,已为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所接受,并取得了很好疗效。 3.1 经蝶入路 并非所有鞍区肿瘤都适用,我们认为对于鞍内的中小型肿瘤、肿瘤侵入蝶窦内及肿瘤大部分位于鞍内的哑铃状大或巨大腺瘤,经鼻蝶入路比较适宜。对于肿瘤大部分位于鞍上的哑铃状巨大腺瘤或肿瘤质地较韧、血供丰富、钙化明显、与鞍上组织粘连紧密者,选择经颅手术入路较适宜。对于大型或巨大型垂体腺瘤,术中可请麻醉师增加胸腔压力,以升高颅内压,将肿瘤挤入鞍内,从而全切除肿瘤;但对于反复升高颅内压后,肿瘤塌陷不理想,可行肿瘤次全切除,同时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定期复查,待肿瘤缩小并陷入鞍内或蝶窦后,行二次手术全切除肿瘤。 3.2 骨窗定位 我们认为术中注意以下几点,一般情况下定位无误。打开蝶窦前壁时,骨窗要以蝶窦开口为界,向外、上均不可超过蝶窦开口。严格沿中线进入,中线以骨性鼻中隔犁状骨为标志,不可以蝶窦纵隔为标志,因蝶窦纵隔多有变异,往往不位于中线;如术前MRI检查证实蝶窦纵隔完全位于中线者,术中也可以纵隔为标志。根据术前MRI检查所示蝶窦及蝶窦纵隔或横隔与鞍底的关系,判断鞍底骨窗的位置。根据术前MRI检查所示双侧海绵窦的间距,决定骨窗的大小。但对于术中犁状骨骨折后,中线位置不明确,可采用“宁浅勿深、宁低勿高”的原则来定位。因鼻中隔自上而下依次为筛窦下壁(深)蝶窦前壁(浅)后鼻孔(深),术中可用剥离子探查,寻找浅的蝶窦前壁,即“宁浅勿深”:如入路偏高,可损伤前颅底的筛窦、嗅神经、眶内侧壁、视神经管等结构,而鼻腔下部相对无重要结构,故强调“宁低勿高”。 3.3 鞍底重建 对于肿瘤部分切除者,我们建议不行鞍底重建,以使肿瘤随脑脊液搏动塌入鞍内或蝶窦,为再次手术切除肿瘤提供方便。但对于术中有脑脊液漏者,用脂肪块、明胶海绵及医用胶修补硬脑膜后,同时行鞍底重建,以促进漏口愈合。对于肿瘤切除彻底,术后鞍膈塌陷明显者,用明胶海绵填塞瘤腔后,也应行鞍底重建,预防空蝶鞍形成。同时术后要注意预防尿崩、水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脑脊液鼻漏、感染、颅内血肿及垂体功能低下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魏少波.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1,6(2):7275. [2]谭振美.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32例[J].人民军医,1999,42(11):629630. [3]魏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12:54554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 下一个医学论文: 褪黑素对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