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加压推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程从6 h~5 d,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患侧肢体肿胀发亮,皮肤温度低,并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6例患者皮肤大片溃疡。经彩超检查诊断为DVT,来我科做股深静脉顺行造影。病变位于右下肢20例,位于左下肢36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诱因。
  1.2 方法                
 
  从患侧肢体远端入路,先开通静脉输液通道,向静脉内滴注0.9%生理盐水,并滴入30%泛影葡胺1 ml,观察15 min~20 min,患者无过敏反应症状。小腿中下1/3捆扎止血带,向输液管内加压推注60%泛影葡胺约20 ml~40 ml,或者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造影表现为血管腔中央型或偏心型充盈缺损,或深静脉血管腔中断,并侧支循环形成,对比剂可弥散到血栓内。然后松开止血带并连接输注的液体稍等10 min左右,再扎紧止血带,向输液管内加压推注尿激酶20万U~40万U(尿激酶溶于50 ml0.9%生理盐水中),约20 min推注完毕,随后进行加压推注对比剂进行造影,观察血管通畅情况,若血管腔和造影前无明显变化,松开止血带并滴注液体,20 min左右再加压推注尿激酶20万U~40万U,再进行造影观察血管通畅情况,最后经输液管推注地塞米松10 mg,拔出输液针头,止血包扎,送入病房。
2 结果
  56例DVT患者,经下肢浅静脉加压推注对比剂造影和间断加压推注尿激酶20万U~80万U,进行溶栓治疗均获得成功。其评价标准,根据下肢水肿情况可分为痊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明显有效: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轻度的患侧肢体浮肿;无效:症状无改善。造影所见管腔内中央型或偏心型充盈缺损明显消失或减少,并见对比剂弥散到血栓内部,中断的血管腔开通,侧支循环的血管变细,所有患者第2天患肢肿胀明显减退,有效率达100%,无一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25例次一次加压推注尿激酶,31例次二次加压推注尿激酶。
  3 讨论
  DVT机制比较复杂,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的胶原;血液流动的变化:血流缓慢或涡流;血液成分的改变:指血液比正常易于凝固的状态为其三大要素。在临床上2/3的患者发生在左侧,由于右侧髂总动脉横跨在左侧髂总静脉或髂外静脉的前方,对左侧髂总或髂外静脉造成压迫,压迫远端的静脉形成涡流,

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为自发性的,有人报道与下肢外伤或手术,怀孕等有关[2],使用溶栓药物去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达到血栓溶解,血液开通。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使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作用点是在已形成的血栓上[1]。下肢浅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经小腿浅静脉进入股深静脉,正好尿激酶直接作用于血栓上,其特点是:局部药物浓度很高,全身的药物浓度很低,最大限度发挥尿激酶的作用,降低了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尿激酶的安全性。DVT在临床常规输注尿激酶,全身大量使用,真正作用于血栓上的药量已微乎其微,并且大量使用尿激酶还会引起其他部位和脏器的出血,严重的引起颅内出血或死亡。介入方法有动脉法和静脉法[2],动脉法是健侧股动脉入路,把导管送入患侧的股动脉或动脉灌注尿激酶。静脉法是经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把导管逆行送入患侧的髂股深静脉,对血栓部位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或者经患侧静脉顺行插入导管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理论上讲,对血栓接触性溶栓治疗前,应在下腔静脉内肾静脉开口的下方放置过滤器,以防止肺栓塞,由于介入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费时费力,花费较大,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实践证明在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时,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量较小,但发挥作用较大。安全有效,方便简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伟,朱茂衡,徐浩,等.早中期动脉阻塞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疗效与影响因素[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8109.
  [2]王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其综合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660663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近关节复杂骨折
    关节镜下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膝关节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粉碎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近关节复杂骨折
    关节镜下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膝关节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复杂
    自塑形加压钢板经颈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粉碎骨折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