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应用解剖与并发症的探讨 |
|
from the fibula artery (diameter of 0075 cm) to supply the muscles located lateral to the fibula Conclusion Taking pla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the vacularized fibula graft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rteries around fibula, Protection of the those arteries will contribute great deal to the reduction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nce Keywords: vascularized fibula grafts; complication; anatomy 近年来,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技术手段也飞速发展[1-5],但术后经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如膝关节、踝关节不稳,关节结构松弛甚至外翻,关节附近长期疼痛等。Pho报道腓骨上段移植后出现运动过程中膝关节不稳定[6],Babhulkar等[7]报道了腓骨移植后出现踝关节运动不稳。这些症状产生的解剖学原因还不太清楚。为此本文对8例保存完整的成人下肢标本重要的血管位置关系,腓骨膜营养动脉,弓状动脉的走行进行观测,目的是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并发症探寻解剖学原因,从而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选用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其中左右各4侧,男6侧,女2侧。将腓骨全长均等地分上、中、下三个区段进行解剖,测量三段腓骨膜营养动脉主干长度,外径以及距腓骨上、下两端的距离。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腓骨滋养动脉、腓骨膜营养动脉的起始、行程及毗邻关系进行观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在腓骨上段,从动脉发出一支动脉分支在腓骨内侧向后围绕腓骨头平均走行1667 cm,然后又发出三支动脉分支(2例为2支)。第一支向下形成腓骨膜上段营养动脉,主干直径平均为0161 cm,分布距腓骨上端361~395 cm范围内的腓骨膜。第二支水平环绕腓骨走行281 cm,进入腓骨小头,成为腓骨头一支滋养动脉。第三支动脉分支直径平均为0155 cm,直接进入膝关节内部与膝下内、外侧动脉,以及胫前返动脉构成吻合,营养膝关节。 在腓骨中段,其起始处一般有1支腓骨膜营养动脉,主干直径平均为0185 cm,距腓骨头平均距离为1025 cm。该动脉分成数支分布于腓骨中段大部分骨膜,其中部分动脉分支离开骨膜,进入腓骨周围的短肌。这些分支潜入肌肉的位置距腓骨头平均为1235 cm。在距腓骨头1365~1565 cm由腓动脉发出腓骨的主要滋养动脉,直径平均为0210 cm,在距起点055 cm处潜入腓骨。分布于腓骨中段的滋养动脉有明显的规律性,即每隔2~3 cm就有从腓动脉向腓骨发出的细小滋养动脉,成节段性分布。腓动脉在腓骨中段发出2~3支弓状动脉(一般在中部可出现,距腓骨头1265~1645 cm,直径平均为00975 cm,5侧为3支,3侧为2支),这些弓状动脉发出后一般绕过腓骨潜入小腿后群肌肉中。 在腓骨下段,腓动脉在距腓骨下端45 cm发出1支弓状动脉,直径平均为00875 cm,向外侧环绕腓骨潜入肌肉。腓动脉继续下行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直径约为00535 cm,分布于腓骨短肌的下份并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在踝关节处吻合,营养下段骨膜。在外踝上方约545 cm处腓动脉发出的穿支在腓骨下段穿小腿骨间膜分成2支,其降支(直径0045 cm)行至腓骨肌腱旁组织,其终支经过外踝前面与骨膜支在踝关节处与外踝前动脉吻合。
3 讨论 本文的观察结果显示腓骨上端血供丰富,因此,为了保证移植腓骨的存活率,临床上多选择腓骨上端行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来自动脉的3支分支,一支营养腓骨膜,另一支进入腓骨内,从动脉发出的第三支分支还进入膝关节内。正是由于动脉分支较多、复杂,所以在移植时可能损伤这些动脉。如果损伤进入腓骨的滋养动脉可能会导致腓骨坏死;如果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用基因芯片研究As2O3诱导K562细胞前后差异表达基因 下一个医学论文: 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在预测窒息儿预后中的价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