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用基因芯片研究As2O3诱导K562细胞前后差异表达基因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1],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株,都能有效地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一般认为As2O3是通过维甲酸信号通路、激活Caspase酶家族和干扰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平行检测数以万计基因表达的有利工具,本实验应用自制的基因芯片,研究As2O3诱导K562细胞前后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RPMI1640细胞培养基购自GBL公司,精制小牛血清购自Hyclone公司,As2O3购自Sigma公司,溶于120   mmol/L的NaOH 溶液中,配成1 mmol/L 的贮备液,4 ℃贮存;总RNA提取试剂盒Trizol购自上海博彩生物工程公司,SuperScript II购自GBL公司。2×预杂交溶液:25%甲酰胺,5×SSC,0.1%SDS;清洗溶液I:2×SSC,0.1%SDS;溶液II:0.1×SSC,0.1%SDS;溶液III:0.1×SSC。Pixsys5500芯片打印仪购自Cartesian公司,ScanArray Lite芯片扫描仪及其分析软件Quantarray购自Gsi Lumonics公司,玻片及芯片杂交盒购自Corning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K562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各100 U/ml的RPMI1640培养基中,37 ℃,5%CO2常规培养。
    1.2.2  细胞处理及凋亡检测    细胞以1×105个/ ml接种,在对数生长期加入As2O3,使其终浓度为4 μmol/L,常规培养24 h后,提取细胞DNA,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3  样品制备    K562细胞培养基中加入As2O3,继续培养4 h后,离心收获细胞,参照Trizol试剂盒的方法,提取细胞总RNA。取总RNA 40 μg,用SuperScript II逆转录成cDNA第一链,用Cy3标记对照组,Cy5标记处理组,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后溶于30 μl TE中。真空抽干,重溶于5 μl水中。分别取出2 μl,加入2×杂交缓冲液2 μl,95 ℃ 5 min,14 000 r/min离心2 min,取3.5 μl用于与芯片杂交。
    1.2.4  芯片探针的收集及芯片制备    常规培养的K562细胞,提取细胞的总RNA,合成cDNA第一链后,用RD-PCR的方法[2]收集cDNA片段,与T载体连接后转入质粒中保种。PCR扩增插入片段,异丙醇纯化后,调整浓度为600 ng/μl,打印芯片。共收集162个cDNA探针片段,以看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阳性对照,水稻基因组DNA为阴性对照,50%二甲基亚砜(DMSO)为空白对照,每个探针重复打印3个点,形成30×18的阵列。打印好的芯片经紫外交联,80 ℃干烤2 h,避光保存备用。
    1.2.5  芯片的杂交检测及数据处理    芯片在42 ℃杂交18 h,取出,分别用清洗溶液Ⅰ、Ⅱ、Ⅲ洗涤,空气干燥。扫描仪扫描每个探针的荧光强度,用ScanArray软件进行标准化校正。首先计算出标准化因子(F),F等于处理组看家基因荧光强度的总和除以对照组看家基因荧光强度的总和。之后,处理组每个点的荧光强度值乘以F,得到经标准化校正后的荧光强度值,再计算两组荧光强度的比值(Cy5/Cy3),Cy5/Cy3等于处理组各点的荧光强度值除以对照组相应点的荧光强度值。判断基因差异表达的标准:①两者的荧光强度之比Cy5/Cy3>2或<0.5;②任一点的荧光强度值必须>500。
    2  结果
    2.1  细胞凋亡检测和总RNA电泳
    细胞经As2O3作用24 h后,提取的细胞DNA经电泳,可见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梯状”带,而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莱姆病螺旋体中国分离株外膜蛋白C基因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转基因小鼠人载脂蛋白AI基因表达对血浆
    衰老真皮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调控研究
    骨痂组织冰冻切片前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癌基因与修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辽宁锡伯族及汉族耳垂基因频率的分布
    DNA测序证实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
    应用MOEA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唾液中口腔粘膜上皮细胞FMR1基因突变的
    应用PCR技术对DMD患者基因缺失及携带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