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分析 |
|
作者:张波 王振锋 齐凤芹 赵传杰 贾树范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部肿瘤·胰头肿瘤 壶腹周围癌是指胆胰壶腹周围2 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壶腹部癌(胆总管末端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降段的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方式,但该手术对于壶腹部癌和胰头癌的疗效有所差别,将我院近7年收治病例的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11月—2006年11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 例,其中胰头癌8例,男4例,女4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66.3±5.5)岁。壶腹部癌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7.2±9.6)岁。25例患者,因皮肤黏膜黄染、尿黄为首发症状就诊者22例,其中合并发热1例;因上腹部撑胀、隐痛、纳差就诊者3例。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50%者23例;B超、CT或MRI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者23例。 1.2 手术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经典的Whipple术式,选用Child吻合方法(胰腺空肠吻合采用胰腺残端空肠套入式吻合),T管下臂通过胆总管空肠吻合口,胰管内置硅胶小儿胃管作内引流或外引流。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液的分泌,防止胰瘘的发生。 1.3 随访 25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例,失访4例。胰头癌随访6例,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3.0±10.1)个月;壶腹部癌随访14例,随访时间0~78个月,平均(31.1±24.6)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method画生存曲线, 并用时序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5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胆总管末端壶腹癌1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十二指肠癌1例(以上均为腺癌),胰头癌8例(腺磷癌1例,腺癌7例)。术后随访,胰头癌患者生存1年以上者3例(50%),无生存3年、5年者;壶腹部癌患者,生存1年以上者11例(78.6%),3年以上者6例(42.9%),5年以上者3例(21.4%)。本组胰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13个月,而壶腹部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31个月,二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头癌和壶腹部癌患者生存曲线,壶腹部癌患者预后略好于胰头癌患者,P=0.025 5(图1)。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目前仍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部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二者的治疗效果却存在显著差异,对壶腹部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胰头癌。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技术已比较成熟,手术死亡率接近1%,但胰腺癌患者手术后长期存活者却很少。文献报道,美国胰头癌切除率为20%左右,手术死亡率<5%,根治性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2~18个月,5年生存率10%左右[1]。本研究结果显示,壶腹部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远长于胰头癌患者。究其原因,主要与二者的解剖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两个方面有关。 胰腺属于腹膜后位器官,位置隐蔽,周围组织疏松,早期胰头癌向周围浸润可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很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往往误诊为胃炎、胆囊炎等。大多数患者在出现黄疸后就诊,确诊后多数病例已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而壶腹部癌因解剖位置狭小,早期就导致胆管狭窄,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就医早,病变分期较早,手术切除机会大,生存期延长。另外,胰腺周围临近许多重要器官,尤其是胰腺钩突包绕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等大血管,胰头癌早期可浸润此间血管,而胰头癌能否切除的关键是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有无癌细胞浸润[2]。 胰头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转移。沿神经束扩散是胰腺癌特有的转移方式,癌细胞可直接破坏神经束膜,或经神经束膜的脉管周围侵入神经束膜间隙,并沿此间隙扩散,构成了腹膜后浸润的主要方式,亦成为手术腹膜后软组织中癌残留的主要原因,影响手术效果。另外,由于胰腺有丰富的血运,易发生血道转移。壶腹部癌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其K-ras、Apc、p16和p53的基因突变状况与胰腺癌不同,生物学特[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疗效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剖宫产术后产妇腰痛及其它不适症状消退时间调查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