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新生血管的形态学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
|
。 3 讨论 新生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若没有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细胞不仅不能增殖,更无法发生转移。因此,研究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学异常对于了解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机理至关重要。 血管生成实质上是内皮细胞的增殖过程。然而在普通显微镜下内皮细胞呈极薄的透明状而无法显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标记内皮细胞上的分子标志物可以清楚地显现内皮细胞。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D34和Endoglin这两个指标的表达用以标记微血管密度,结果显示HCC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远大于癌旁肝组织,这提示HCC组织中具有活跃的内皮细胞增殖过程。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表达上调和抑制因子(如Thrombospondin1等)表达下调是HCC组织中内皮细胞活跃增殖的原因[1, 2]。从免疫组化的结果我们还观察到,HCC组织中微血管形态失常,呈扩张扭曲状。这使得HCC微血管中血流淤滞,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这进一步增加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3]。 不仅如此,本研究采用透射电镜对HCC中微血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内皮细胞间连接松散,出现较大的空隙,甚至消失,内皮细胞与周细胞连接松散,基底膜结构疏松。这些结构特点均可以导致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这不仅说明HCC组织中新生血管生成明显增加,而且这些新生的微血管在结构上是有缺陷的。这样的结构特点不仅有助于为肿瘤细胞提供营养底物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门户。电镜显示癌细胞嵌塞于微血管空隙形成微栓塞即是证明。由于HCC新生血管在结构上与非肿瘤性新生血管具有如此显著的不同,据此可以推定HCC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应具有不同于非肿瘤性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的分子特征。Croix等在结肠癌中证实了这一推测[4]。因此,进一步对HCC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定,有望找到能预警HCC复发转移的指标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5]。 【参考文献】 [1]黄耿文,杨连粤,杨建青,等. 肝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量表达的关系\[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64566. [2]文卫,杨连粤,黄耿文, 等. TSP1和VEGF在肝细胞癌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1):1719. [3]黄耿文,杨连粤. 缺氧致肿瘤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1):13001304. [4] St Croix B, Rago C, Velculescu V, et al. Genes expressed in human tumor endothelium\[J\]. Science, 2000, 289(5482): 11971202. [5] Neri D, Bicknell R. Tumour vascular targeting\[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5, 5(6): 43644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咽异感症的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