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位难产60例临床研究 |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头位难产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头位难产的识别、处理及预防。得出了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识别方法、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头位难产 识别 处理 预防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开展,胎位性难产的发生率己逐渐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却有持续升高的趋势。现就我院近期60例头位难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下半年共收治产妇总数共720例,其中头位695例,占分娩总数的96.5% ,而头位难产60例,占8.63%。 1.2方法 对60例头位难产所发生的类型、识别、原因、处理、预防进行了分析观察。 2、结果 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 头位定位异常共45例,占75%,其中枕前位15例占25%,而头位异常中枕后位25例占41%,枕横位18例, 占30%,高直位2例,占3. 33%,其它所致难产原因中原发性宫缩乏力9例,继发性宫缩乏力6例,共15例。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60例中,剖宫产37例,占62% ;胎头吸引术11例,占18%,徒手旋转胎头后阴道分娩12例,占20%,阴道助产指征为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或胎儿宫内窘迫。 3、讨论 3.1头位难产的概念 头位难产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以胎头为先露却因分娩三因素即胎儿、产道、产力异常而导致的难产。①胎儿性难产:以胎头位置异常最为多见,本次回访中共45例;占75%。其次是胎儿发育异常.包括胎儿发育过大及胎儿畸形。胎儿出生体重达4000g以上者称巨大胎儿、达4500g以上者称特大儿,临床常见胎儿过大导致分娩受阻,甚至发生肩难产。②产道性难产:又分为骨产道异常,包括骨盆狭窄和畸形骨盆;此外尚有软产道异常,如阴道纵隔或横隔等,但比较少见。③产力性难产:即宫缩力异常,以宫缩乏力为主.包括原发性宫缩乏力和继发性宫缩乏力。头位难产是因产力、产道、胎头定位异常所致难产,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动态观察,既不过早干预也不要失去时机进行必要的试产和相应处理,综合分析才能确定选择最佳方式结束分娩。 3.2头位难产诊断方法 1.病史及体检 认真复习产前检查及待产记录,了解孕妇年龄、孕产史、孕周、身高及既往病史分娩、手术史,难产史及母儿预后注意身高、体重、宫高、腹围及超声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阴道分娩的困难程度有无难产倾向。 注意腹部形态有无悬垂腹,测量宫高、腹围结合羊水量、腹壁的厚薄、是否破膜及胎先露的高低,估计胎儿大小,检查骨盆入口平面有无头盆不称,跨耻征为阴性、可疑还是阳性,根据腹部触诊胎体与肢体的关系、耻联上触及的胎头部分、颅顶骨宽度和胎心音最响位置可初步明确胎方位。 测量骼前上棘、骼嵴间径、骶耻外径及坐骨结节间径值。如坐骨结节间径小于8cm,应测出口后矢状径,了解骨盆有无狭窄、畸形及骨盆类型,米氏菱形是否对称。测量右手腕围(挠骨头周径),反映骨质厚度(正常值14cm),如右手腕围14cm,骶耻外径与入口平面前后径相差8cm,骶耻外径-8cm等于入口平面前后径,骨质越厚减去的数字越大,右手腕围每增加lcm,多减去O.5cm。 2.了解宫缩及胎儿宫内情况 注意观察宫缩强弱,持续时间及间歇时间,正常宫缩随产程进展持续时间由20-30s逐渐延长至50- 6Os,间歇时间由5- 6min逐渐缩短为2- 3min,宫缩强度不断增加,注意胎心基线率、变异性和反应性有无减速及减速类型,可作连续电子胎心监护,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同时协助判断宫缩强弱、频率及协调性。 3.肛门检查 了解宫颈容受情况、宫口扩张大小、宫颈厚薄,胎头下降程度、有无水肿及颅骨重叠,胎膜是否破裂,并了解骨盆后半部情况如骶骨弧度,骶尾关节活动度、坐骨棘是否突出,骶坐切迹宽度。宫口开大3- 4cm时肛查还可能帮助判断胎方位,当然不及阴道检查清楚。 4.阴道检查 阴道检查是产程中识别头位难产最主要的检查手段,现在欧美国家主张废弃肛查,产程中均采用阴道检查,阴道检查应当了解:(1)宫口扩张程度。(2)宫颈有无水肿、水肿程度及部位,如前唇水肿应当警惕前不均倾位。(3)胎膜是否破裂如未破可行人工破膜,[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人不完全性肠梗阻48例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32例重度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