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评估 |
|
子分(组成某因子的条目分之和/组成该因子的条目数。本次研究经统计学检验其信度、敏感性与可行性均在心理测量学可以接受的水平)。 2 结果 乳腺癌手术后不同生存期病例与健康对照组均分值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因子5(社会活动情况)在各生存期病例与健康组比较中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后初期尤其是1~2年病例其总分、总均分及1~4因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生存期延长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减少,生存期至3年后的病例生命质量与健康组已无差异。 3 讨论 1947年WHO提出了健康的全新概念,健康不仅仅表示不生病,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良好状态。人们从关心生命的长短发展到关心生命的质量,提出了与健康有关的生命质量概念,它涉及人类生活诸多领域,不仅与婚姻、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疾病等各种客观指标有关,而且还包括个人体验良好状态的主观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偏向注重即刻的需求和希望,本研究根据乳腺癌绝数为中老年女性的特点,修订的调查表内容基本覆盖了生命质量的各个方面,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重复性及有效性。 表1 不同生存期病例与健康对照组的生命质量比较注:与健康组比较,*P<0.05;与健康组比较,**P<0.01 通过对30例乳腺癌手术不同生存期患者与健康组的对照研究,其结果有2个特点:(1)手术后初期患者生命质量多方面受到损害,随着生存期的延长,生命质量逐渐改善,生存期3年以上病例,生命质量各方面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已无显著性,不同之处是病例组表现出更珍视生命。影响手术生命初期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是切口疼痛、切口周围麻木感、睡眠质量下降、精力差、躯体不适感、食欲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有所降低、化疗期间的恶心或呕吐、负性情感焦虑、抑郁增多、对生活的信心下降等。尤其是手术后1~2年组的患者表现尤为突出,故需要更多地进行医学干预。(2)因子5即社会活动情况(包括夫妻关系、父母职责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各生存期患者并不比健康人差,可能与手术一应激事件使家庭凝聚力增强,相互支持增多有关,现时也反映了国人传统道德观念,当得知是癌症时,家属尤其是配偶会更加关心患者,而患者往往会更加牵挂孩子。对乳腺癌手术后不同生存期的质量调查,能了解和掌握不同生存期的生命质量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干预,这对提高生命质量十分有意义。医学干预不仅要尽量减少治疗的副作用,改善躯体功能,而且要重视治疗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肿瘤患者起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方法:教育、行为训练、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3,4],通过传授有关知识,训练心理应激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自信心,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Orley J,Kuyken W.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national perspectives M.Berlin Germany Spriger-Verlay,1994. 2 Spilke B.Quality of life assessing on clinical trials.New York:USA Raven Press.Ltd,1990,23:64-78. 3 杨军,蔡映云,吴家琪,等.肺癌患者生命质量评估.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5(1):20. 4 Fawzy FI,Fawzy NW,Arndt LA,et al.A critical review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cancer care.Arck Gen Psychiatry,1995,52:100.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干扰素对老年晚期胃癌化疗效果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