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剂量氯胺酮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
|
sp; 三组产妇一般资料(略) 表2 三组患者VAS及镇静评分(略) 注:与Ⅲ组比,*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显著增高,一般为30%以上。目前国内外多以硬膜外麻醉为首选[3],但由于顾虑药物对胎儿的抑制,在胎儿娩出前一般不给镇静、镇痛药,所以产妇在分离切口、胎儿娩出时多有牵扯痛和不适感,较为痛苦。这种做法表面上保护了胎儿,实际上产妇因疼痛应激引起交感神硬膜外经系统兴奋,子宫血流量减少,易导致胎儿缺氧,最终引起胎儿的应激反应[4]。氯胺酮是目前唯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药物。氯胺酮对NMDA受体的阻滞作用是引起麻醉和镇痛的主要原因,在组织创伤之前给予可有效预防中枢致敏感而发挥镇痛作用[5]。氯胺酮硬膜外腔给药后迅速扩散到蛛网膜下腔选择性阻断脊髓背角NMDA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亦有部分吸收入血,产生全身作用[4]。但也有证据显示氯胺酮与脑、脊髓内的阿片受体结合可产生镇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小剂量的氯胺酮也有很强的镇静、镇痛作用,且副作用减少。使用小剂量氯胺酮的理论依据在于氯胺酮产生镇痛作用的血药浓度(0.2 mg/L)明显低于产生催眠作用的血药浓度(1.5 mg/L~2.5 mg/L)[6]。氯胺酮在美国产科麻醉中使用最广,它不改变子宫的血流量,虽可迅速通过胎盘,但当剂量<1 mg/kg时,对新生儿几乎无抑制作用;当剂量大于此值时,可增加子宫收缩,使新生儿抑制率增加[7]。国内学者[1,2]研究表明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协同作用,可产生更完全的镇痛效应,降低了手术应激反应对产妇及胎儿的损伤,且对产妇及胎儿的呼吸功能不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也与此相符,但本研究着重在于比较二者用于剖宫产术有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均能增强镇静、镇痛效果,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产妇VAS明显降低,镇静评分明显升高;且二者对产妇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由此可见二者均为剖宫产手术胎儿娩出前比较安全有效的辅助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由于胎儿娩出后硬膜外麻醉辅助用药并无特殊,可应用镇静、镇痛及其他麻醉药物,故本研究只观察了从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这一特殊时期的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1] 杜光生,屠文龙.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4):244.
[2] 王作俊,石志珍.硬膜外氯胺酮布比卡因合剂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0):518.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31314.
[4] 李继勇,丰新民,吴昱,等.可乐定—氯胺酮硬膜外给药在剖宫产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6):431.
[5] 王贤裕,田玉科.小剂量氯胺酮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5):295.
[6] 王英伟.小剂量氯胺酮的临床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27(6):381.
[7] 陈东生,王宏梗.妊娠合并肝病的产科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6):463.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乳腺癌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评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