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应用SC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

动外,余固定牢靠,无断钉断棒、无感染、无复位丢失,仅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植骨融合良好,融合率为973%。按海涌等综合评价标准[1],评估本组疗效优12例,良2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05%。

    3  讨论

    31  SCS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特点  SCS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系统主要由椎弓根钉、金属连接棒、锁紧块、锁紧螺母等组成,其特点是应用锁紧块及锁紧螺母固定所有的椎弓根钉、连接棒,椎弓根钉有四种:直径(55 mm,60 mm,65 mm,75 mm)和多种长度(30 mm,40 mm,45 mm,50 mm)可供选择,金属连接棒是光滑的,两端是六角形,常用规格为直径60(70~120 mm),每10 mm为一规格,易控制旋转,横向连接棒直径30长60 mm,直径30长70 mm,锁紧块两种,蓝色标有“直”字,金色为角度锁紧块标有“角”字,SCS的锁紧为面接触式,且接触配合面为球面,锁紧后锁紧块下面的球形凹圆会在20°范围内牢牢抱住椎弓根钉半球形部分,可以在20°的锁紧范围内保持相同的锁紧接触面积,球形配合面可以最大限度平均分配负荷。  SCS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有整套专用手术器械,包括开口锥、椎弓根探子、测深器、持钉器、持棒器、金属棒旋转器、加压钳、撑开钳、弯棒器、锁紧块撑开器及延长架、折断套筒、各种扳手等。

    32  SCS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的适用证  外伤、肿瘤、退变均可以致腰椎不稳,腰椎后路内固定方法较多,AF、RF钉符合理想的内固定系统要求,但对于多节段脊柱骨折脱位及腰椎不稳病人,用SCS取代Harrington棒及鲁克棒克服固定力不足、节段长、创伤大、平背综合征难以克服的缺点[2],而对于真性滑脱及退变性滑脱伴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单节段及多节段腰椎不稳,在减压的同时,使滑脱后椎体得以复位及随后再行后路或经后路椎体

间植骨,运用SCS内固定,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该系统能有效地增加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有助于植骨的融合,便于早期活动,避免后期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对于单节段多节段脊柱骨折及退变性不稳、腰椎滑脱、SCS内固定系统有适应证,但对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不宜采用。

    33  SCS内固定系统的优点  具体优点有以下几点:(1)SCS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有以下几个特点:固定可靠,疗效确切,SCS钉棒结构的刚度、抗屈伸强度、抗疲劳强度高于螺钉钢板结构,术后一般不需外固定,可早期活动,坚强内固定为术后疗效提供了保证。椎弓根为自攻螺钉,钉径不受摆动角度的影响而减少,在此受力最大处能保持钉径最大,将断钉可能降至最低。(2)SCS蓝色锁紧块可将万向椎弓根钉上下两段锁紧在同一直线上,如同标准的单向椎弓根钉一样,但使用时必须将“直”字一面向上,选择角度锁紧块可将万向椎弓根钉上下两段在20°范围内锁紧,使用时应将标在“角”字一面向上。(3)椎弓根钉植入椎弓根后,尾部的提拉棒可以在20°范围内任意摆动,可以轻松地安装锁紧块并锁紧连接棒。(4)椎弓根钉与连接棒通过锁紧块横向式连接锁紧,在折断后使得植入物部分的切迹极大地降低,显著减少断棒的几率。(5)SCS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脊柱内固定系统,本组显示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仅2例出现左大腿一过性感觉麻木,2例严重骨质疏松症造成螺钉松动,无其他并发症。

    34  SCS应用技巧  有以下4个方面的技巧:(1)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进钉点的选择及进钉深度与方向的掌握,对于真性滑脱的病人定位点常因增生很难选准定位点,应根据小关节突关节线与横突中线交点确定好定位点[3]。(2)上下位撑开螺帽间的距离适当,根据术前X线片测量上下位椎体的高度,计算平均数,以确定撑开螺帽间距离。(3)术前应用CT测量椎管中矢状径,对于椎管狭窄症患者应在全椎板减压同时注意神经根减压[4]。(4)使用锁紧块撑开器将锁骨块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应用等速被动测试方法对偏瘫膝伸痉挛肌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应用MOEA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应用PCR技术对DMD患者基因缺失及携带者
    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妊
    应用硫酸镁治疗胎儿生长迟缓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应用于护理诊断的探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应用图象处理系统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神经
    应用SPECT观察激素对股骨头血流动力学
    血糖测定的临床应用及再评价
    长期应用预混型诺和灵30R人胰岛素治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