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1]:良好20例(25.0%),中残18例(22.5%),重残8例(10.0%),植物生存4例(5.0%),死亡30例(37.5%)。植物生存及死亡发生共34例,占42.5%,均为3~5分。死亡原因:2周内死亡主要原因为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周后死亡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原发性脑干损伤病情凶险,预后较差。国内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44.4%~71.1%[2]。本组死亡率为37.5%,较一般报道低。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原则是要尽力维护脑干功能,避免其遭受继发性损害。因此,早期治疗极为关键,我科狠抓这一重要环节,对伤后病人早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尽可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3.1 尽早气管切开 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伤后昏迷程度深,呼吸道分泌物多,且误吸呕吐胃内容物使呼吸道阻塞,加之延髓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发生早,为通畅呼吸道,保证脑部供氧,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以免加重脑缺氧及其引起的恶性循环。气管切开能减少呼吸道死腔60%~70%,使呼吸有效通气量显著提高,达到改善脑缺氧维持正常脑代谢和功能运转的目的。我院气管切开率达100%,使用国产一次性塑胶套管,每2周更换1次,以减少肺部感染率。
3.2 呼吸机应用 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多因呼吸中枢受损出现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本组22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是伤后2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一方面保证足够的脑部供氧,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过度通气,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干继发性损害。对于伤后出现频繁强直发作性癫痫的病人
,在应用肌松剂的基础上行呼吸机控制性通气,既防止了脑干强直发作引起的耗能增加,又可阻止自主呼吸对呼吸机的对抗,降低呼吸肌的氧耗,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代谢,收到良好效果。
3.3 激素的使用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以减轻脑干水肿,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有利于降低颅内压,但大剂量的激素可诱发应激性溃疡,应慎用。
3.4 亚低温治疗 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多出现高热、肌张力增高等高代谢表现,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保持体温在28℃~35℃,具有降低全身基础代谢率、保持血-脑屏障及细胞膜结构完整、防止脑水肿、降低脑细胞耗氧及氧耗,减轻脑组织的乳酸堆积及内源性毒物产生对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作用。亚低温治疗强调掌握正确的时间窗、脑灌注压和平均动脉压,即早期(伤后12h以内)脑灌注压不低于50mmHg、平均动脉压不低于70mmHg[3~5]。对于有严重脑干损伤表现而无脑干功能衰竭的病例,亚低温治疗能帮助患者度过水肿高峰期而生存,而对于严重脑干功能衰竭患者,不主张亚低温治疗法[6]。 3.5 防治脑血管痉挛 原发性脑干损伤多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血管痉挛,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能有效预防继发性脑干缺血及脑梗死,其效果与用药时间有关,伤后6h内给药疗效最佳,24h给药次之[7]。本组有53例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在伤后12h内开始静脉滴注钙离子拮抗剂。另外,及早行腰穿术引流血性脑脊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无腰穿禁忌证前提下第一次释放脑脊液要谨慎少放,之后腰穿时如压力<250mmH2O,应尽量缓慢多放,也可行脑脊液置换,术中应严密观察呼吸及瞳孔变化,防止脑疝的发生。
3.6 应激性溃疡的防治 严密观察胃液情况,可预防性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