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例,合并高热者26例,合并消化道出血者64例,合并肺部感染者23例,再出血者18例。
13 血肿部位及出血量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都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移位和脑室受压,基底节区出血127例(外囊区53例,内囊区74例),丘脑区25例,基底节-丘脑区19例,大脑皮层11例,其中破入脑室者31例。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最少血肿量32 ml,最大血肿量约135 ml,超过100 ml出血者13例。
14 病情分级 根据王忠诚主编的《神经外科学》意识状态分级[1]:Ⅰ级3例,Ⅱ级34例,Ⅲ级85例,Ⅳ级56例,Ⅴ级4例。
15 治疗方法 182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发病6 h内手术者47例,7~48 h手术者114例,超过48 h手术者21例。87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95例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血肿破入脑室者均于拔管后行间断腰穿放血性脑脊液。昏迷较深或呼吸不通畅者均行气管切开术。
151 微创手术治疗 95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严格按照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操作,破入脑室者同时行单/双侧侧脑室额角外引流术。术后给予尿激酶2~4万u溶入3~5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夹管3~4 h后开放引流。1~2次/d,共3~4次,一般2~4天拔穿刺针。从确诊到手术时间平均16 h。
152 开颅手术治疗 87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常规取颞瓣窗开颅,有脑疝者或术中脑组织膨胀明显、颅内压高者,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减压窗尽可能靠近颅底,使减压充分。血肿破入
脑室者也行对侧侧脑室外引流术。
2 结果
本组182例患者中死亡41例,死亡率为2253%。微创血肿清除术者死亡19例,开颅血肿清除术者死亡22例;血肿量30~60 ml者死亡10例,血肿量在60 ml以上者死亡31例;意识状态Ⅰ~Ⅱ级者死亡2例,Ⅲ级者死亡15例,Ⅳ级死亡20例,Ⅴ级死亡4例;29例死于再出血或脑疝,7例死于肺部并发症,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其他2例。平均随访6个月,生活自理者67例,生活部分自理者46例,生活不能自者23例,植物生存者5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达40%~50%,存活者多有严重伤残[2]。其血肿形成后不仅产生占位效应直接破坏脑组织,同时造成血肿周围组织缺血[3],且血肿在凝结和液化分解过程中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如凝血酶、补体、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等[4],引起继发性损伤。尽管对HCH的治疗有许多争议,但以往大部分局限于内科药物治疗,而现在依据血肿量、各器官的功能状态更倾向于手术治疗。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报道HCH的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和钻孔血肿引流术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手术目的就是清除占位效应,尽早尽快保护脑功能,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长期以来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但近年来文献资料表明,普遍倾向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5]。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出血量达到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的病例早期(发病后6~24 h,特别是12~24 h)对脑出血进行微创血肿穿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