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世界性的。国外文献报道青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4%之间。我国莫善兢报道青年人大肠发生率为14.3%。本组青年人结直肠癌发生率为10.7%(80/749),显著高于国外报告,略低于国内资料。男性多于女性。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膳食结构的变化,预测发生率可能继续上升。
2.1.2 好发部位:青年人结直肠癌可发生于结直肠各段,但本组直肠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这与相关报道结直肠癌高发地区解剖部位分布相似[1]。
2.1.3 本组以黏液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占35%(28/80)。黏液腺癌病理特点是其向腔内发展前,就已存在于肠壁内和远处转移[2]。这是青年组进展快、愈后差的主要病理学依据。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一方面是不受控制地无节律的无限制生长;另一方面是癌细胞离开原发灶到其他部位,可继续增殖为新的病灶。肿瘤侵犯直肠黏膜下层,转移率为10%~15%。肿瘤侵犯直肠肌层,转移率可达20%~30%。肿瘤侵犯直肠肌层以外,转移率可达40%以上[8]。因此,如果在肿瘤转移之前,通过手术将原发病灶彻底根除,方可争取完全治愈。因此,将肿瘤的手术与阑尾炎、肠梗阻等相比,应看作是亚急症手术,应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治疗。
2.1.4 本组Dukes分期中,C期和D期共61例,占的比例较大(76.3%)。5年生存率只有11.5%。有报道全国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Dukes A期为83%,Dukes D期仅为6%。说明早期诊断是提高结直肠癌的效果和预后的关键[3]。在治疗方面,本组术中合并化疗7例,术后化疗15例。一般看来,尽管有70%~80%的结直肠癌在诊断时局部可以切除,但总的治愈率仅为半数左右,其失败的原因在于肿瘤的残存,或存在隐性或微小病变。故化疗成为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一直认为化疗对结直肠癌的效果很差,近年来随着许多新一代肿瘤药物的出现,结直肠癌化疗疗效较前有明显的提高[4]。现在结直肠癌综合治疗已在临床较广泛
应用。
2.1.5 误诊率高。由于患者首发症状、体征、结肠镜表现不典型,常可导致误诊[5]。本组误诊率达60%,其中主要误诊为肠梗阻。
2.2 误诊原因分析
2.2.1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阳性体征少:青年人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本组首发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缺乏特异性。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另阳性体征少,易误诊为良性疾病。再者,合并患有良性疾病,易把肠癌掩盖。本组有5例合并有痔疮、息肉等。
2.2.2 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认识不足:患者年轻体健,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不易引起医师、患者的注意。早期缺乏进一步深入了解病情的意愿,常当作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未做进一步的检查,或因经济等原因,患者不配合检查。 2.2.3 基层医院由于受条件限制,有些没有肠镜、病理等设备,不能进行肠镜和活检组织学检查,诊断困难时实行诊断性治疗,使患者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影响预后。即使有结肠镜仍有一定漏诊和误诊,这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结肠镜操作者操作是否熟练,肠道准备是否充分等情况;结直肠的解剖特点使得直肠乙状结肠交接处、结肠脾曲、结肠肝曲等所谓盲点在结肠镜操作时如不仔细检查容易漏诊。某些肿瘤生长方式奇特与所常见的息肉型、溃疡型、弥漫进展型不同,故容易造成漏诊。因此,在结肠镜操作过程中对任何可疑的结直肠黏膜异常改变应常规取活检作病理检查。
2.2.4 医师未能及时认真地为患者体检,特别是直肠指检,在本地直肠癌占比例最多的情况下尤为必要。直肠是指骶岬到齿状线一段肠管,长15~18 cm。7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直肠指检时,手指可及的范围之内[6]。只要医生能常规指检,即使扪摸不到肿块,若发现指套有血迹,再做进一步的内窥镜的检查,便不会再有误诊的病例[7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