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脾切除在治疗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由于腹腔镜的广泛应用,腹腔镜下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已成为可能。1993年Tulman等[1]报告为儿童施行LS,我国儿童LS也已有报道[2]。我们为21例患儿施行了LS,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15个月~14岁,平均7.8岁。其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9例,脾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1例。
1.2 手术方法
患儿取全麻平卧或左侧抬高位,取脐、中上腹、左上腹3个5mm切口,放置Trocar,左侧腹作10mm切口置入Trocar,脐部Trocar内放置30°腹腔镜,上腹两个Trocar为主操作孔,分别放置抓钳和超声刀,左腹戳孔置入抓钳,协助分离组织。探查腹腔,寻找副脾,如有先切除。用超声刀离断大网膜,沿胃大弯游离胃短血管及胃膈韧带,再至脾下极,分离脾结肠韧带、脾下极系膜和小血管,于脾蒂后方建立窗口,用腔内切割吻合器将脾蒂钉合切断,再游离脾肾韧带,使脾脏完全游离。腹腔内放置取物袋,将脾脏放入袋内,从10mm切口将取物袋口拖至腹壁外,用肠钳或卵圆钳伸入袋内,将脾脏夹碎后取出。检查脾蒂及分离的创面有无出血,脾窝放置引流管。
2 结 果
18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转开腹3例,2例为ITP,1例为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腹腔镜脾切除18例
中,1例因脾脏巨大装入取物袋困难,采用下腹横切口取出,余均经腹壁戳孔在取物袋中夹碎后取出。术中出血除1例300ml外,余均少于10ml。发现副脾2例,损伤胃壁1例,直接于腹腔镜下修补,1例术后出血,急诊剖腹止血。患儿术后均恢复顺利,平均约术后2d进食。住院5~11d。随访1个月~3年,患者生长发育良好,无严重感染,贫血和血小板计数明显改善。3 讨 论
3.1 患者的选择
LS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选择、术者的技术及手术前后的诸多因素。有时由于脾脏巨大,操作受限,本组1例因脾脏巨大,改为开腹手术,1例因脾脏装袋困难改为下腹皮纹切口取出。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腹腔内尤其脾门部脂肪积聚,影响脾蒂显露。本组ITP2例,特别肥胖,不得不中转开腹。为了避免术中出血,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脾脏侧支循环丰富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手术,或凝血功能改善后再手术。对脾外伤和脾肿瘤患者,行LS目前尚有争议[3]。我们认为,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前评估极为重要,选择患者应谨慎,目前认为,腹腔镜脾切除以正常脾或不太肥胖的患者为宜。
3.2 术中操作的注意事项
先探查有无副脾,一般15%~20%有副脾,本组2例找到副脾,先切除取出,再游离脾脏。由于脾脏的解剖因素,腹腔镜下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处理胃底脾膈区域和脾蒂时,容易出血,这是导致腹腔镜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处理胃短血管和脾膈韧带时,应避开胃壁,以免损伤胃壁组织。本组1例发生胃壁损伤,直接在镜下修补。这对经验不足的操作者而言,是不小的风险。处理脾蒂时,有的患者脂肪组织较多,用直线切割器时,脾蒂切断不完全,引起出血。有文献报告[4]主张分段结扎脾血管。我们先用7号丝线结扎脾蒂血管,再用直线切割器切断脾蒂,保证了脾蒂血管切割的完整性。在结扎脾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