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手术台面向头部倾斜15°~25°,检查双侧内环口,确认患侧内环口位置,并观察对侧有无隐性疝。于脐左3cm处切开皮肤3mm,置入3mm Trocar,置入操作钳;在患侧内环腹壁投影处作1.5mm皮肤切口,用自制的带线雪橇针自切口处刺入达内环腹膜外,沿内环口的内侧穿行,越过输精管表面后刺破腹膜进入腹腔,线留在腹腔,退出雪橇针。用原雪橇针,再次带线由原口进针,穿行内环口外侧半圈,越过精索表面后与内侧线头连结,将线拉成环状,内侧留置在腹腔内的线段牵入环内套住,拔出外侧针线,同时套出内侧线段,完成内环口缝合。在体外结扎,线结留于皮下。阴囊及精索仍有积液者于无血管区穿刺抽出液体。切口不需缝合,用创可贴拉合。
2 结 果
2.1 手术时间
手术过程顺利,单侧疝手术时间10~20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0~30min,麻醉清醒6h后进食,术后无阴囊水肿。术后3d出院 2.2 并发症
6例术后小儿哭闹时大网膜自脐孔处疝出,其中5例床旁用止血钳将大网膜还纳腹腔,1例静脉麻醉下还纳大网膜。1例发生内环口缚结处线结排异反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2.3 随访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1年回院复查,斜疝复发7例(0.9%),其中3例小于1岁,鞘膜积液无复发者。
3 讨 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一般没有局部肌肉薄弱的改变,故通常不需作修补术就可达到根治目的,只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可取得满意的治疗
效果[1]。传统手术方法需在腹股沟管的精索旁找到疝囊或鞘膜突后行高位结扎,但有时疝囊或鞘膜突难以寻找或结扎不完全,并且易损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及精索,有的还会导致睾丸萎缩,如误切输精管还会降低患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术后复发率高等[2]。近年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已有较多报道,方法大致相同,有的用改进针形器械缝扎内环口,有的用一次性腹腔闭合器及自制带线钩针行内环口荷包缝合、电凝烧灼疝囊内壁后用Endoclose针法修补内环口,以腹腔镜套管针法用得最为广泛[3]。
腹腔镜套线法手术的优点是:(1)腹腔镜有放大作用,在电视监视下很容易找到内环口,同时能清晰显示内环口周围的器官组织,如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精索血管等,可在直视下避开这些器官组织直接经腹膜外潜行荷包缝合关闭内环口,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位结扎,且打结于皮下能起到悬吊固定作用,可减少复发率;(2)自制雪橇针穿刺2次即可完成荷包缝合;雪橇针有一定弯曲度,与直的套管针相比使用方便,套线法用线环来套线段,可将线环拉得足够大,线段也可以拉得足够长,操作简便;(3)皮肤切口小,无需缝线,术后不留疤痕,有美容效果,手术创伤小,术后患儿进食和活动不受影响;(4)腹腔镜手术能同时检查和发现另一侧有无隐性疝,并可同时处理,避免了二次手术。本组147例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者腹腔镜探查时发现对侧有隐性疝(19.7%),因临床无症状,传统手术是无法发现的,日后容易再出现腹股沟斜疝症状,但腹腔镜能一次完成双侧手术,从而避免了因隐性疝发作而再次手术[2,3]。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的体会是:(1)手术时要避免腹腔镜或操作钳过度扰动大网膜,否则手术后小儿哭闹时大网膜易疝出,若术中评估患儿术后大网膜疝出风险大可用1个酒精棉球压住脐孔后贴敷贴,或脐孔缝合1针,出院时拆除;(2)若内环口较大一次荷包缝合困难可分两次,先荷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