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64例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史、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4例患者的平均病程5.4年,47例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提示全部病例腰椎有退行性变,100%病人都有椎间及椎旁压痛,4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5例有间歇性跛行。结论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诱因不明显,间歇性跛行及直腿抬高试验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老人;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特点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并不难,而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症状不典型,在临床上诊断往往出现困难。王福权等[1]报道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占4.7%,而潘若惠等[2]报道占11.8%,可见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并不少见,为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我们对64例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史与临床诊疗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本院1992—1999年就诊病人,其中男45例,女19例,男女比例等于2.4:1,年龄60~78岁,平均64岁,其中60~65岁50例,>65岁9例,70岁以上5例。病程1月~30年,平均5.4年,其中3个月以内20例,3个月~1年8例,1~2年7例,2~3年3例,3年以上26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详细回顾其发病状态并进行认真的查体,此后,每1~3月复诊1次。诱因:无明显诱因47例,劳动时发病6例,扭伤10例,急行时发病1例。 主诉:原发性下肢痛11例,腰痛伴下肢痛35例,继发性下肢痛14例,单纯性腰痛16例,臀部疼痛7例,体位改变6例。劳累后加重36例,休息后缓解28例。体征:见表1。表1 64例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体征临床体征 (略)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所有病人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CT检查。腰椎X线片显示6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包括相应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突增生内聚,生理性前凸减少。CT示椎间盘中央型突出26例,后外侧突出48例,9例突出的椎间盘钙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椎管狭窄12例,合并椎间孔狭窄16例,合并侧隐窝狭窄36例。测量病变侧隐窝矢状径为1.8~33 mm, 平均2.7 mm,黄韧带肥厚41例为6~12 mm, 其他可见椎体小关节增生、肥大、内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突出部位L3~44例,L4~538例,L5~S124例,另外多节段突出6例。 1.3 合并症 64例中有合并症25例,占39%,其中原发性高血压10例,冠心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糖尿病2例。 14 手术治疗与结果 141 术中所见 手术治疗前全都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其中23例有效,41例无效,最后64例患者均采用节段椎板间开窗,椎管潜行性扩大术,椎间盘摘除术。术中特别针对直腿抬高试验单纯阳性9例、单纯间歇性跛行阳性21例及直腿抬高和间歇性跛行同时阳性34例做对比分析,发现:(1)直腿抬高单纯阳性9例病人中,椎间盘突出致中央椎管狭窄是主要原因,而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的粘连和黄韧带肥厚是次要原因。(2)间歇性跛行单纯阳性的21例病人中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是主要原因,而神经根的粘连属于少数。(3)在直腿抬高试验和间歇性跛行同时阳性的34例病人中,黄韧带肥厚、神经根粘连和椎间盘突出是主要的特点,而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则属于次要原因。 142 结果 按照Macnab[3]评定标准:优(疼痛消失,无活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36例;良(偶有疼痛,能做轻松工作)20例;可(症状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工作)7例;差(有神经根受压表现,需2次手术)1例。2 讨论 2.1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史 人体的腰段脊柱是脊柱的主要承载部位,几乎所有的身体活动都会增加腰椎的负荷。这些载荷由两部分结构组成,一是韧带、椎间盘与椎骨,它们是被动承载装置,将所受载荷向邻近部位传导,并通过变形而贮存能量。二是肌肉,它具有主动平衡载荷的作用,通过肌肉的收缩,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也给脊柱施加了一定强度的载荷。脊柱周围的韧带承载了脊柱的大部分张力载荷,除黄韧带以外,延伸率均极低,因此可与椎间盘一同提供脊柱内源性稳定。脊柱各韧带的协同作用既保持了脊柱[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