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儿童不同年龄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 |
|
共4例,年龄在14~16岁,梅花针固定3例,“V”形针固定1例,术前测量股骨长度及髓腔直径,选择合适的髓内针,行切开复位逆行髓内针固定。术后穿“T”字鞋防止患肢外旋4~6周,并行膝关节伸屈功能练习。 1.2.2 钢板螺钉内固定 共29例,年龄10~16岁,中上段骨折2例,中段骨折22例,中下段骨折5例,粉碎性骨折5例,加压钢板固定10例,重建钢板固定19例,行骨膜下钢板固定。15例陈旧性骨折,4例取髂骨植骨,3例采用异种骨植骨。术后开始患肢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1.2.3 多枚螺钉内固定(包括可吸收钉2例)共14例,年龄阶段10~16岁,中上段2例,中段8例,中下段4例,均为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术中尽量不剥去骨膜,骨折处清理血块复位后分别用3~4枚长短合适普通螺钉固定,其中2例采用多枚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均用石膏外固定患肢4~6周。解除石膏行患肢膝关节功能屈伸锻炼。2 结果 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0a(平均5a)所有骨折手术后4~8周临床愈合。除1例术后1个月过早负重,致钢板弯曲,取出钢板并行髂骨植骨重新钢板内固定术,其它病例内固定物于术后6~10个月取出(平均8个月)所有随访病例测量双侧股骨长度、过度生长在2cm以内7例,2~3cm 2例,仅1例因股骨粉碎性骨折并骨缺损短缩2cm,4例遗留膝关节不同程度屈曲受限(图1、2)。 3 讨论 3.1 儿童股骨干骨折不同年龄阶段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儿童闭合性股骨干骨折传统治疗以保守为主,按年龄不同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4岁以下悬吊牵引,4岁以上骨牵引,如治疗得当一般能获得功能复位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创伤外科和骨科的发展,骨折治疗观念的更新,即使单纯闭合性骨折,有入主张行积极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且有人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认为:开放手术比保守治疗在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患儿痛苦、医疗费用、晚期的并发症、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以前顾虑的手术造成儿童骨骼破坏,患肢过度生长是微不足道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自行矫正。并且很少有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断裂,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及骨骼发育阻滞,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的报道。作者对不同年龄的选择原则是:10岁以下
采用保守治疗,10岁以上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理由是10岁以下悬吊或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都能达到功能复位,骨骼生长相对比较快,家长习惯保守治疗。10岁以上复位难度大,愈合时间及患儿痛苦长,后遗症多,家长容易接受。作者通过手术治疗47例儿童10岁以上股骨干骨折,近期效果优良,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有1例术后过早负重,引起钢板弯曲,骨折变形,经重新更换钢板植骨,术后10个月骨性愈合。因此,即使是单纯闭合性骨折,年龄偏大的,选择手术治疗就更有优越性。而对于多发伤,特别是多发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伴有颅脑、胸腹脏器伤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处理后,如果全身情况允许,是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1]。手术固定患肢、对其他部位损伤的治疗护理,血管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极大的方便。并能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术后感染,能早期有效行局部和全身功能锻炼,为患儿早日康复创造条件。故对于如此复杂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3.2 髓内针 逆行髓内针固定需贯通股骨髓腔,自大粗隆上穿出。从理论上讲,髓内针固定术会损伤股骨颈的峡部骺板,导致儿童生长期股骨近端结构异常。有作者报道了应用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远期观察结果,认为髓内针对股骨近端及股骨干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作者治疗4例儿童(年龄在14~16岁)股骨干骨折,近期效果优良,但年龄小的选择时仍需慎重。至于目前倾向的交锁髓内针,作者尚未有应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 3.3 钢板螺钉 卢卫忠[2]等报道了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56例,认为该方法有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作者用该方法治疗29例,虽然有1例过早负重出现钢板弯曲骨折变形,其余均恢复效果好,无并发症。是目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内固定最佳方法。 3.4 多枚螺钉 多枚螺钉内固定股骨干骨折报道极少,易志坚报道儿童股骨干骨折采用螺钉固定13例[3],无1例出现早期及晚期并发症,且手术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多枚螺钉固定适用于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术后加长腿石膏固定4~8周。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发展,临床应用可吸收螺钉代替了钢制螺钉,安全可靠,生物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无抗原性和致癌性,完全降解吸收,并参加体内新陈代谢排出体外,并有微小活动,其弹性膜量与松质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肢体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