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材料。均取膝关节前外侧切口(伴内髁粉碎性骨折有3例行胫骨结节截骨,2例加用内侧切口),自髌骨外缘弧向髌骨下至胫骨结节,将髌骨翻向内侧,暴露骨折远端及髁部。对于C1、C2型骨折可先将关节面于直视下复位后用巾钳式复位钳固定,亦可用克氏针做临时固定,判断外髁最长的前后径,从关节面最远端向近端2cm处,选择这个前后径的前半中部作为髁螺钉导针的入点,再根据两根关键的克氏针来判断导针的方向(第1根克氏针沿两髁插入标明导针在冠状面的位置,第2根标明髌股关节的倾斜度),用DCS扩孔器沿导针方向钻孔,将髁螺钉拧入后,将侧钢板顶在骨折干上打入,用加压螺钉将钢板固定在髁螺钉上,将髁上骨折进行整复后,采用AO方法固定近端;对于C3型骨折在整复关节面时可用数枚细克氏针将碎骨片做临时固定(如存在骨质缺损导致关节面变窄,可取髂骨以恢复关节宽度及对合关系),待关节面平整后,用拉力螺钉固定切线位骨折,或克氏针做临时固定,再将髁上骨折整复以恢复骨皮质连续性及骨骼长度,贴附预弯髁支撑钢板,近端用持骨钳固定,髁部自钢板远端螺孔用3.2mm钻头钻孔后,拧入1~2枚6.5mm自攻松质骨螺钉以维持髁部骨折的稳定性,调整下肢力线,最后髁部骨折通过钢板用3~4枚松质螺钉固定,近端以AO内固定方法固定。术中做截骨者,术毕以1枚螺钉固定(截骨前用克氏针钻孔以利最后复位)。对合并神经、血管、韧带损伤者一并修复,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逐层逢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24~48h后拔除负压引流管。根据骨折粉碎程度、内固定牢固程度及其它合并伤等情况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如内固定牢固,待2~3d炎症减轻后即行早期功能锻炼,并尽早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8~10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扶拐渐行负重行走。
2 结果
术后随访10~38个月,平均31个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评分标准 [2] ,优:伸15°~屈130°,无疼痛,无行走障碍;良:伸30°~屈120°,偶有疼痛,轻度行走障碍;可:伸40°~屈90°~119°,活动时疼痛,中度行走
障碍;差:伸40°~屈<90°,经常疼痛,严重行走障碍。本组临床随访结果:优8例,良12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76.9%。
3 讨论
股骨远端具有皮质薄、髓腔大、邻近关节等解剖点。高能量所致的C型骨折波及关节面,保守治疗易并发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较差。手术内固定应用较广泛。应用钢板固定明显增加了骨折的稳定性,便于早期功能锻炼。DCS和髁支撑钢板目前在股骨远端、特别是髁部骨折中应用广泛,而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其临床优良率可达87%~95% [3] 。股骨骨折发生后,其外侧为张应力,内侧为压应力;且髁间突应力较大,髁间分离移位和剪切力不可忽视 [4] ;而DCS独特的滑动加压固定可提供很好的固定效果:(1)髁螺钉拧入时,可对骨折处起到静力加压作用;(2)骨折端负重压缩时,螺钉沿套筒滑动,使骨折端重复加压;(3)钢板固定于外侧,通过外翻拉力作用,起到张力带效果。且用分散螺钉固定的动力髁螺钉具有坚强的抗扭转强度 [5] 。但对于C3型及部分C2型骨折,因其髁间严重粉碎髁螺钉无法达到坚强固定及加压效果,选用髁支撑钢板,因其远端呈95°弧形向外适应股骨远端外侧生理弧度,远端变薄并有2个翼,其上有6个孔,可以满足髁部骨折不同方向内固定的需要,髁部可拧入3~4枚松质骨螺钉,多枚经钢板远端螺钉孔拉力钉的使用,使髁间碎骨块间得到侧方加压,而髁上侧方钢板则提供轴向支持,从而保证了骨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术后早期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钢板属于偏心位固定,对于部分C3型伴有严重内髁粉碎或缺损骨折,骨折端受力不均衡,发生骨折面的滑移,从而导致膝外翻,因此有学者采用双钢板固定,但存在应力遮挡作用大,影响骨折愈合。而以髓内钉为基础的中心型固定方法虽较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但传统的Ru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