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4%~8%[1],我院自1995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侵犯胸壁32例,约占同期肺癌手术的5.6%,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男女比1.9∶1;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2.8岁。主要临床症状:咳嗽24例(75%),胸痛18例(56.2%),咯血12例(37.5%),气促6例(18.7%),发热3例(9.3%),无症状者2例(6.2%)。所有病例均行胸透、X线胸片、胸部CT检查,胸透示:近胸壁的肺肿瘤不随呼吸运动或体位改变而移动,X线胸片及胸部CT示:肺肿瘤阴影贴近胸壁,2例有肋骨破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4例可见新生物,活检或刷检5例找到癌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21例找到癌细胞,阳性率84%;术后病理检查:鳞癌26例,腺癌4例,大细胞癌2例。术后TNM分期:T3N0M0 16例,T3N1M0 9例,T3N2M0 7例。
1.2 手术及术后治疗 全组32例行胸膜肺切除28例(875%),其中单肺叶切除24例,双肺叶切除3例,全肺切除1例,术中先行电视胸腔镜探查再行开胸手术治疗4例,4例(12.5%)因明显侵犯壁层胸膜、胸壁及肋骨而行胸壁肺切除术,其中有2例(6.2%)行胸壁重建,使用材料为涤纶网及骨水泥。术中冷冻切片确诊有胸壁癌残留者4例行胸壁的肺切除,8例留置银夹标记, 2例行术前化疗,术后放疗10例,术后化疗2~6个疗程24例。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3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是1~9年,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术后并发血胸2例,脓胸1例,并发症发生率
为9.3%。经相应的处理后患者全部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本组病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9%(23/32)、42.3%(11/26)、21.4%(4/14)。纵隔淋巴结病理分期对于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非常明显,见表1。由表1可见,N0组1、3、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N1和N2组(P均<001),N1组1、3、5年生存率亦均显著高于N2组(P<0.05,P<0.01,P<0.01)。
表1 32例非小细胞肺癌侵犯胸壁外科
治疗的存活率 (%)
3 讨论
肺癌侵犯胸壁一为局部外侵,其深度可由壁层胸膜至相应的胸壁软组织不等;另一种为广泛的胸壁转移,伴恶性渗出,其预后及手术疗效甚差[2]。近年来,对局限性病例已有较多手术治疗成功的报道[3,4],本组N0期的5年生存率为33.3%(3/9),N1期5年生存率为25%(1/4)。说明侵及胸壁的Ⅱb期、无N2的Ⅲa期肺癌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其预后尚乐观。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是否侵犯入胸壁的诊断特征:(1)持续性胸痛;(2)胸透示近胸壁的肺肿瘤不随呼吸或体位改变而移动;(3)X线胸片及CT可显示肿块影累及胸壁或肋骨有破坏,诊断率约为50%左右[1]。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较高,本组达84%。术中行快速病检是最可靠办法。电视胸腔镜的确诊接近95%[5],并可使部分已达T4期伴恶性渗出的病例免于手术。本组有4例先行电视胸腔镜探查再开胸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应为胸膜肺切除和胸壁肺切除。单纯的胸膜肺切除创伤小、快捷,但有胸壁残留癌的可能性。胸壁肺切除包括胸壁重建,手术创伤大,特别是需胸壁重建者,术后并发症相对多,但胸壁残留癌的可能性小,术中肉眼判断胸壁是否有残留癌较为困难,故应行冷冻切片根据病理结果确定切除范围。本组28例(87.5%)做了胸膜肺切除,仅4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