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期85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506例,其中有发热、寒战、黄疸的患者431例;合并胰腺炎142例;术前经B超及CT发现胆囊及胆总管结石2231例,胆囊息肉20例,单纯炎症9例,术后病检为胆囊癌17例。
1.2 手术方式
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长约2.5~4cm,显露肝门部;采用冷光源拉钩,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牵引颈部、剪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少许,游离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分别行7号丝线结扎,自制推结器打结,切断上述两管后分别加强结扎或钛夹夹闭;钝性分离胆囊后电刀切除;胆囊床电凝或缝扎止血。疑有癌变者即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的患者,根据探查情况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需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时则按常规手术探查步骤进行,术毕安放T形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2260例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无一例因手术原因死亡;术后无残留小胆囊,无胆汁漏及腹腔脓肿,亦无伤口全层裂开及切口疝形成。4例术中发现迷走胆管均结扎处理;1例术后出血,观察4h后二次手术止血;506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后残留结石8例,3例术后3个月造影发现结石影消失,5例经胆道镜取石;癌变患者术后1年随访,2例死亡,3例继发黄疸,其他生活良好。 3 讨论
胆囊切除手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解剖变异等因素,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较多。手术成败关键在于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练和对解剖变异的认知,术中应妥善处理好胆囊管及胆囊血管,剥离胆囊时小心仔细,不损伤肝床,小的出血点严密止血,关腹前仔细检查有无胆汁渗漏。
传统大切口(斜/直)胆囊切除术必须在直视下,术野充分显露,术者的手能完全进入腹腔进行操作,故手术切口很大,一般肋缘下斜切口长约12~15cm。该术式视野开阔,能对腹腔脏
器(如肝、胆、胰、脾及胃肠等)进行全面探查,以发现其他脏器的病变并作相应处理。对胆囊病变复杂,粘连严重,解剖变异以及出现意外情况(如出血和胆管损伤)等进行妥善处理。但由于切口大,创伤也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较多,术后患者恢复慢,切口疼痛较重,因此,腹腔感染、切口感染、伤口裂开及肠粘连等切口并发症的机会较大。且手术损伤大,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数天不能下床活动,术后恢复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需全麻,腹腔充气,在腹壁上做3或4个小切口(每个0.6~1.5cm),用特殊器械,通过电视屏幕完成胆囊切除[1]。该术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近代“微创伤”外科的典型代表。但由于要做气腹,合并有心肺疾病或腹腔内粘连者则不能用这种术式[2]。不仅如此,气腹还会发生额外的并发症,术中遇到问题而不能通过腹腔镜解决时,需另作切口改行开腹手术。
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它兼有传统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的优点[3]。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微小切口手术创口只有3~4cm,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机会较少。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小切口手术不需要特殊设备,直视下操作符合通常的手术习惯,手术适应证比腹腔镜手术广而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不会发生与气腹有关的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是3种术式中最低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对腹腔内其他脏器并存病变的探查受限,遇到胆囊病变复杂,粘连严重,解剖变异以及出现意外情况(如出血和胆管损伤)等,小切口难以处理;但可通过延长切口及时解决[4]。
通过对2260例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观察,我们体会到该术式损伤小、局部显露清楚、不易发生副损伤,可同时行胆总管探查,特殊情况下可随时改变手术方式。该术式对机体损伤小,一般患者麻醉期后即可正常饮食和离床活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传统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共有的优越性。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无肠粘连、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腹部的瘢痕最小化,在解除疾病痛苦的同时达到最大的美容效果[5],有“迷你切口”之美誉。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