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探讨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140例,选择标准:(1)脑卒中患者;(2)全部病例均经MRI/CT检查证实;(3)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试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男47例,女2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3岁,平均59.3岁。其中脑出血37例,脑梗死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出血伴糖尿病2例,一侧肢体偏瘫42例。对照组男4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7岁。其中脑出血35例,脑梗死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伴随肢体偏瘫者40例。两组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育方式  由护士以口头讲解为主,发放书面资料为辅,根据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不同阶段病情特点,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2.2.1  入院时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原因、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2)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师的情况及其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的住院及随访资料,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3)鼓励患者家属、亲人等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使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照顾,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师进行治疗[2]。
    1.2.2.2  住院期间  (1)护士掌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主动接近患者及家属,正确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2)给予患者生活护理和指导,如休息、饮食、营养等,定时翻身并传授正确的翻身方法。(3)告知患者脑卒中急性期的注意事项、有关治疗方案、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4)预防并发症:落实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正确喂养,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6)指

导患者卧床期间的功能锻炼,如保持良肢位、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体位变换、肢体主动训练等[3],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肢体功能恢复。(7)根据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障碍情况给予吞咽功能逐步恢复训练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方面的指导。
    1.2.2.3  出院指导  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其吞咽、语言、肢体功能多存在残障,针对存在的残障问题传授家属继续家庭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和家务训练,如刷牙、梳洗、吃饭、穿脱衣服、开关门窗等。另外,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血压稳定、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等,让患者了解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1.2.3  观察指标  (1)入院时及入院3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2)观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5]判定康复效果。(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5)恶化:神经功能评分增加18%以上。
    2.2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  见表1。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康复效果对比注:两组间比较,χ2=8.98,P<0.05
    2.3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健康教育组发生3例肺部感染。对照组1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生肺部感染8例,泌尿系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72,P<0.05)。
    3  讨论
    3.1  实施健康教育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疾病社会负担测量方法探讨及其意义
    中师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传播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香港儿童健康服务
    正交法探讨独活寄生口服液提取工艺
    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优生健康成长
    第一时间阻截女性健康杀手
    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及施教对策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多元发展理学治疗 迈向人人享有健康的
    肌力训练与老年人健康状态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