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探和法治疗脾胃病 |
|
p; 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 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 4.3 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 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 【参考文献】 [1]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68.
[2] 陈可冀.岳美中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74.
上一页 [1] [2] [3]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体位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