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研究

【关键词】  卒中 吞咽困难 康复护理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可导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急性卒中患者可检出约30%~65%伴有吞咽困难[1],还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2],我们采用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和进食指导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6年3月~2007年5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全部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排除标准:严重的意识障碍及严重的认知障碍者。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小于1个月者23例,大于1个月者7例;脑梗死病人21例,脑出血9例;吞咽障碍轻度者10例,中度者18例,重度者2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病程小于1个月者24例,大于1个月者6例;脑梗死病人22例,脑出血8例;吞咽障碍轻度者9例,中度者19例,重度者2例。
    1.2  评定方法
    吞咽障碍的程度采用VFSS评分评定[3],10分为正常,9分~7分为轻度,3分~2分为中度,0分为重度。
    1.3  治疗方法
    康复护理方法[4,5]:①直接功能训练:用物理刺激增加口腔敏感度,增强吞咽前的感觉输入,降低口咽运动的启动阈值,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具体方法:用自制冰棒按摩刺激患者的双侧软腭、舌根和咽后壁,嘱做空吞咽动作;应用勺子对舌、面颊或唇部进行按压做压力或摩擦刺激。②代偿功能训练:进行口腔结构的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以促进进食,从而代偿功能缺损。唇训练:上下唇闭紧,舌在两唇之间施加压力,并作闭唇、噘嘴和唇角上抬动作。舌训练:舌向前方或侧方舔唇,唇用力抵抗舌的推压。如舌的运动功能减低,训练者可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做各方向的被动运动。面肌训练:用吸管插入水中吹泡或用吸管吸较为粘稠的液体。
    进食指导[4,5]:①进食体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 需要卧床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取坐直位,头稍向前20°,身体可倾向健侧30°。②调整饮食: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重度吞咽困难采用糊状食物,中度吞咽困难采用碎状食物加粘稠液体,轻度吞咽困难可过渡到正常饮食和粘稠度较低的液体。③进食方法:选择小而浅的勺,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放在舌根,以利吞咽,尤其是对那些吞咽延迟和气道关闭程度下降的患者,尽量采取下颌内收进食方法。④入口量酌情递增。
    内科治疗方法: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吞咽功能恢复,饮食正常,VFSS评分10分。显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复,饮食偶呛,VFSS评分9分~8分。好转:吞咽功能有所改善,可不用鼻饲保证入量,VFSS评分提高2分以上。无效: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无明改善,仍需鼻饲维持营养,VFSS评分提高不足2分。



2.2  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2 W后疗效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对比 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间痊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4,P<0.05),治疗组痊愈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20%。两组间的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从以上结果分析,治疗组采用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和进食指导后与对照组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和进食指导相比,治疗组的吞咽功能康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是指不能安全地把食团从口运送到胃而无误吸,也包括吞咽时口准备阶段困难,如咀嚼和舌肌运动障碍。分为口咽、食管吞咽困难两种类型。继发于食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腹部卒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1例
    脑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
    114例脑卒中患者ADL改善情况的初步分析
    最近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概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活动能力与站
    脑卒中急性期和非急性期康复疗效及其相
    重度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下肢支具治疗
    美国心脏病协会脑卒中后果评价方法及其
    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早期饮食训练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