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建构主义在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
|
式,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技能,学习临床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如果说前三年的教学是理论的教学,那么临床实习就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综合,同时又是在学习中对基础理论的加深和升华,是培养临床医生的转折点[3]。 临床实习中学生面对的是病人,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现实的情景,如果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配合适当的教学技巧,将是一个有趣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知识的建构将起到有效的促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社会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和适时的帮助,使学生在主动与患者的交流中、加上教师的讲解说明、问题探讨、交流互助实现对理论的再现和回顾,达到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应用,进而把前期基础学习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和重组,完成知识、技能和理论之树的构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临床上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种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临床实习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3.1 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教学中, 坚持学生自己主动建构临床知识体系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促进和帮助作用。在结束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之后,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建构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 他们有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能够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能够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对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3.2 以患者为中心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 知识的建构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信息, 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临床医学的教学过程中, 建立一个生动、逼真及实用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更有利于在实践中运用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4]。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性学习精神,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进行联想, 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认知、吸收和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在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建立新的方法,进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3.3 通过教师-学生-患者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交流, 强调在建构中的互动作用 教师在安排教案、教具和病例要有选择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与临床医学各学科相符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感知、观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基本结构交互作用,丰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识体系。 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及远程交互。通过建构的互动作用, 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提高学生的整体医学知识水平[5]。【参考文献】 1 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三)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8,(6):24-26.
2 李玉林,孙志伟,丁红枫.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4.
3 沈慧,李敏.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教育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2007,(6):68-69.
4 厉英超.建构主义理论与临床医学教学设计.西北医学教育,2003,(3):84-86.
5 马艳华.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5-8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