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
|
摘要: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依达拉奉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周、4周后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增分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ESS在治疗后2周、4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4周时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出血
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20%~30%,死亡率较高,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健康最主要的致命杀手。脑出血病后30天内病死率为35%~52%,致残率亦高,可恢复生活自理的患者,在1个月后约为10%,6个月后约为20%,可见仍有大量的患者无法恢复生活自理。目前脑出血的治疗还缺乏特别有效的药物,本文观察应用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即(1)依达拉奉组(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2例,颞叶5例,枕叶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时欧洲脑卒中评分(ESS)(41.52±20.35)分。(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2.5±11.8)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额叶1例,颞叶3例,枕叶3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无差异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 疗效和安全性评定 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进行ESS。根据ESS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显著进步:增分率为46%~85%;进步:增分率为16%~45%;无效:增分率<16%。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同时观察依达拉奉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SS评分和疗效的比较 见表1,表2。依达拉奉组(治疗组)ESS在治疗后2周、4周时较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显著增加;4周时依达拉奉组(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的比较表2 两组治疗4周时疗效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组有2例在14天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采用保肝治疗后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减慢滴速后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多年来脑出血治疗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减轻年轻护士小儿静脉穿刺压力源的几点作法 下一个医学论文: 谈建构主义在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