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
|
摘要: 目的:探讨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收治的心功能为Ⅲ~Ⅳ级(NYHA分级)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按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Hb正常组、轻度贫血组及中度贫血组,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接受常规控制心力衰竭治疗情况下,分析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合并贫血的老年CHF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贫血的患者(P<0.05);中度贫血的老年CHF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高于轻度贫血组及Hb正常组(P<0.05);1年后中度贫血的老年CHF患者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V)及6min步行距离(6MWT)与住院时及正常组比较其心功能更差(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贫血的患者其再住院率及病死率较高;且贫血的程度越重,其病情也越严重,预后越差。
关键词: 贫血;慢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病死率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06239) 研究表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多合并轻、中度贫血,且发生贫血的百分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增加。Silverberg等[1]的调查表明,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病人中约7%有贫血,心功能Ⅳ级的病人中约58%有贫血。具体到我国人群情况如何,文献中尚未见详细报道。为明确国内老年人群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设计了前瞻性观察队列,本文仅就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取我院心内科及老年病科2004.3~2004.10月间收治的老年(年龄60岁以上)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作为观察队列的入选人群,其中确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达6个月以上,且心功能为Ⅲ~Ⅳ级;为避免其它伴随疾病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同时设定如下排除标准:入院后经利尿治疗仍有明显水钠潴留者;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慢性肺疾患和血液系统等疾病的患者不作为观察对象。符合如上条件者共有86例进入观察队列,所有观察对象均于入院1~3d内每天测定血红蛋白(Hb,采用XP2000型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取其平均值作为判断是否贫血的依据,贫血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六版教材[2],程度分级采用自定义的方式设定。 1.2 分组 根据Hb含量将86例患者分为三组,Hb正常组(Hb≥120g/L)34例;轻度贫血组(Hb100~119g/L)25例;中度贫血组(Hb<100g/L)27例。三组观察对象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基本齐同(见表1)。表1 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x±s) 组别例数年龄(岁)性别男女基础心脏病冠心病高心病扩心病瓣膜病其它Hb正常组3468±5.22014186532轻度贫血组2569±5.51411164311中度贫血组2770±6.51215173421 注:各组间比较P>0.05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住院时均查X线胸片、心脏多普勒超声(UCG),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V)及6MWT等客观指标,随访1年结束时,复查LVEF、UCG、6MWT、统计随访期间再住院次数及死亡人数,随访1年后统计比较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1.4 治疗措施 三组观察对象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接受常规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即使用地高辛、速尿、双氢克尿噻、足量ACEI类、适量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脂类药物等治疗。对住院及出院患者每1~2个月随访一次,评价其症状、体征及用药情况,病情严重且符合住院标准者再住院。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项观察指标一年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三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三组组间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析黄韧带粗线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疗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