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
|
(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身高、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身高、胸围增长不明显,维尔维克指数亦无明显改善;但两组平均体质量均有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小儿厌食症患儿的体质量增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水平变化比较 表6结果表明,经治疗后,神经肽Y和增食欲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瘦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均有影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的影响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统计方法:Ridit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统计方法:Ridit检验;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②P<0.01,与治疗前比较;③P<0.05,④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5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发育状况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6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肽Y、瘦素和增食欲素水平变化比较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目前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对儿童生长发育构成极大威胁。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是脾运胃纳功能失调,治疗的关键是调整脾胃,尤以运脾为主。临床上我们选用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其主要药物组成为:独脚金、葫芦茶、布渣叶、太子参、陈皮、鸡内金、枳实、砂仁、山楂。方中独脚金为广东草药,功主清肝、健脾、消食、杀虫,尤善清肝热而消疳积;葫芦茶,凉而微苦甘涩,功主清热、消滞、杀虫等;太子参,甘微苦,性平,具有健脾益气、养胃护阴之功,常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若与消食化积之药相伍,更增其运化水谷之功能,故三药共为君药。枳实,苦、辛酸,微寒,具有健脾开胃、消食之功效,若饮食不思,因脾气郁结不能运化者,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砂仁气味辛温而芬芳,为开脾胃之要药;布渣叶祛湿消滞,此三药共为臣药。鸡内金,甘平,功能健胃消食;山楂,甘酸,微温,功专化食健胃,且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陈皮调中行胃肠滞气,可加强胃肠蠕动,使排空加速,并可促进胃液分泌,此三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且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重在运化,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谷气得消,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健脾增食颗粒后,患儿食欲明显好转,食量及体质量明显增加,临床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腹痛、大便不调等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充分证实了运脾法的有效性。 摄食调节网络的协调性摄食活动是维持生命基本的生理活动,食欲调节具有复杂而精细的调节机制,涉及多系统和多因素,而多因素互相影响、互相控制组成食欲调节网络,共同调节食欲。在正常情况下,各种食欲因素相互影响,精细调节,食欲调节网络处于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食欲调节网络的协调性被打破,导致摄食和能耗的不平衡。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有关神经内分泌营养调节网络的研究表明,小儿厌食症发生多因食欲调节紊乱所致,事实上食欲的控制是由大脑神经及内分泌网络共同完成,而其中NPY、leptin和orexin三者均为食欲调节因子,三者共同合作,相互影响,对调节饮食和能量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明[3-6],在调节进食和能量代谢上,leptin与orexin相互作用,有可能是leptin通过orexin起作用,如大鼠腹腔连续注射leptin 7d后,下丘脑orexin A含量显著降低。也可能是leptin通过NPY、orexin A、Agouti相关蛋白、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促黑色素细胞激素(αMCH)等共同起作用。神经内分泌反馈网络使食欲的控制及能量的消耗处于一个平稳的自我稳定过程中。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可能会出现厌食或能量障碍如消瘦、肥胖。 正因为NPY、leptin和orexin三者与厌食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推测健脾增食颗粒可能是通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研究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治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如何建立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安全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