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研究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治进展

腺的位置深在,加上合并伤的存在,腹腔镜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伤情严重时一般不考虑采用。
    2.7  剖腹探查  病史和体检是诊断胰腺损伤的基础,而至今剖腹探查仍然是诊断胰腺损伤的可靠方法[16]。对于经过以上检查未能确诊,但临床上高度怀疑胰腺损伤的病人,可做剖腹探查,术中仔细进行胰腺探查是确诊的关键。
    3  治疗
    胰腺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止血、清创并予通畅引流,抑制外分泌及处理合并伤,尽量保留正常的胰腺组织。根据胰腺损伤类型、合并伤和病人全身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
    3.1  Ⅰ级和Ⅱ级胰腺损伤  当确认无胰管损伤时,主张清创外引流术,清除失活的胰腺组织,引流管放置7~10天,目前多推荐使用双腔管和闭式负压引流管,一般认为胰腺被膜不要试图修补,以免发生胰腺假性囊肿[17]。
    3.2  Ⅲ级损伤  如损伤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胰头部胰管无损伤,则主张行远端胰腺切除,近端结扎、胰头置管引流术。该术式简单,控制胰腺出血很有效,并发症少,并且正常情况即使切除80%的胰腺组织少有内、外分泌功能不足[18],关于脾脏的保留,胰腺外伤后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可行的,只要符合保留脾脏的条件都可以保留脾脏,其疗效是肯定的[19,20]。
    3.3  Ⅳ级损伤  对损伤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的处理仍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18],切除损伤远侧胰腺可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应行内引流术,即行近端胰腺缝合、远端与空肠Roux-y吻合。另一种观点认为可切除损伤远侧胰腺,甚至可行近似全胰切除,因保留的钩状突中具有足够的胰岛细胞,可以维持正常的胰腺功能。对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主张修补后加转流手术,若胰头部损伤累及壶腹部,单纯内引流术容易发生并发症,最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4  Ⅴ级损伤  胰头部严重毁损伤,应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但死亡率高。Delcore等[21]报道因外伤所行的18

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死亡率达36%。目前主张分期手术,即实施分期手术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胆道和胰腺的损伤采用外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损伤采用填塞和引流结合的方法[22],待病人全身情况改善,48~96 h后再处理胰十二指肠损伤。
    4  并发症的防治
    胰瘘是胰腺外伤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23]。董守江等[24]报道胰腺外伤48例,发生胰瘘15例,其中6例行胰管内多孔支架引流将胰液再注入十二指肠获得良好效果,缩短了胰瘘愈合时间。彭淑牖、荆晓岳等[25,26]报道捆绑式胰肠吻合无一例漏发生。有效的抗感染、适当的营养支持预防胰瘘发生有重要作用。发生胰瘘后,生长抑素类制剂的早期应用可显著降低胰液引流量,缩短了愈合时间[27]。
    足量选用乌司他丁、善宁,尤其是乌司他丁的应用可预防MODS的发生。
    5  小结
    外伤性胰腺损伤具有合并伤多、诊断不易和死亡率高三大特点,淀粉酶测定虽不可靠,但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结合超声、内镜超声、CT有助于早期诊断,ERCP是诊断胰管损伤的一种可靠方法,但受病情和条件限制。MRCP无创显示胰管,检查时间短,是一种较敏感且特异的检测方法。腹腔镜检查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检查方法,对胰腺损伤诊断有较大价值。剖腹探查仍是早期诊断胰腺损伤的首要可靠方法。早期确诊和初期合理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手术方式视外伤分级而定,充分有效的腹腔和胰周间隙引流,是保证胰腺损伤获得良好愈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能减少胰液分泌促进胰瘘愈合,尤其是乌司他丁的应用可预防MODS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7-428.

2 Lopez PP,LeBLang S,Popkin CA,et al.Blunt duodenal and pancreatic trauma.J Trauma,2002,53(6):1195-1198.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展望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
    乳糜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中国儿童营养研究的进展
    人格障碍评估研究 PDQ 4在北京医学生中
    用量热法研究水稻线粒体不同条件下的能
    癌症病人应对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妇产科治疗性研究中的对照问题 一 
    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
    起搏前后内皮素 一氧化氮研究的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