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研究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治进展

摘要:  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淀粉酶测定、超声、CT、ERCP、MRCP等检查,腹腔镜检查对胰腺损伤诊断有较大价值,剖腹探查仍是早期诊断胰腺损伤的首要可靠方法。手术治疗方式依病情分级而定应用各种措施减少并发症,防治胰瘘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外伤性;胰腺损伤;诊治

胰腺损伤约占腹部损伤的1%~2%,病死率高达20%左右[1],近来由于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事件的增多,外伤所致的胰腺损伤呈上升趋势[2,3]。又由于胰腺的解剖特别,诊断上尚存困难,治疗观点也不完全统一。现将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断治疗现状和近年来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胰腺损伤的分级
    胰腺损伤的分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多采用1990年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制订的分级法[4](见表1),根据分级以及结合术中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表1  胰腺损伤的分级注:胰腺若为多发伤,提高一个损伤级别;近侧胰腺指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者
    2  诊断
    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前面有小网膜和胃覆盖,损伤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体征,而且由于其复杂的解剖毗邻关系而多有合并伤,因而术前确认率较低,数年前确诊率不足20%[5],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检查手段的完善,近来确诊率上升到30%以上[3]。因此
    一般认为,胰腺损伤容易被误诊及漏诊[6,7]。目前认为对胰腺损伤较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有下列几种。
    2.1  淀粉酶测定  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腹腔穿刺液淀粉酶测定。对它的确诊作用,人们褒贬不一。秦长春认为[8],淀粉酶测定在诊断上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邱云峰等[9]报道检查血、尿淀粉酶21例,只有5例升高,但穿刺液淀粉酶检查13例,增高者10例。腹腔穿刺液的淀粉酶测定并不可靠,因其结果往往受邻近胰腺区组织的炎性反应所干扰,腹腔液淀粉酶明显高于血、尿淀粉酶时应警惕主胰管断裂可能。而其他学者对胰腺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伴胰十二指肠损伤病人的血清淀粉酶升高,其中75%以上的病人可出现高血清淀粉酶症,故认为血清淀粉酶具有诊断意义[5]。尿淀粉酶升高往往在伤后72 h内,监测结果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动态监测淀粉酶变化具有诊断价值。
    2.2  超声  已成为诊断腹部创伤的一种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对发现胰腺损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影响诊断,特别是肥胖的患者使超声诊断较为困难。Lucciarini等[10]报道超声检查胰腺损伤的漏诊率为25%,杨连奥等[11]报道术前超声检查10例中有6例误诊。内镜超声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型设备,不受肠气的干扰,对胃及周围器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Masanorl等[2]应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4位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病人进行检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认为EUS对胰腺损伤诊断的敏感性至少与CT相仿,并且可重复检查,尤其当CT检查提示正常而临床上仍怀疑有胰腺损伤时更为适用。
    2.3  CT  是公认的腹膜后损伤的最佳检查方法,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增强后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0%[13]。当肾前筋膜增厚、局部或弥漫性胰腺肿大、伴CT值降低、胰周水肿或液体积聚,则可考虑胰腺外伤可能。但是,CT扫描也可能漏诊,甚至遗漏胰腺完全性断裂的诊断[14]。
    2.4  ERCP  对伤情稳定者做内镜逆行胰管造影(ERCP)可清楚显示胰管的轮廓,对判断胰管破裂很有帮助,Bakin等[15]总结14例胰腺损伤行ERCP检查的结果,其准确性可达100%。
    2.5  MRCP  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无创显示胰管,检查时间短,是一种较敏感且特异的检测方法,势必逐渐取代ERCP,但因设备条件限制,检测手段未能普及推广。
    2.6  腹腔镜检查  是一种微创检查手段,近年来用腹腔镜检查诊为腹部损伤的报道逐年增多,对胰腺损伤诊断有较大价值。由于胰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展望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
    乳糜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中国儿童营养研究的进展
    人格障碍评估研究 PDQ 4在北京医学生中
    用量热法研究水稻线粒体不同条件下的能
    癌症病人应对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妇产科治疗性研究中的对照问题 一 
    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
    起搏前后内皮素 一氧化氮研究的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