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心理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心理护理。方法 对34例患者进行热忱、细致、耐心的护理,对临床结果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34例患者中除2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的严重损害无效外,其余32例患者病情均得到了控制或减轻。结论 做好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病人寿命。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老年心力衰竭,由于受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差,卫生知识缺乏,医疗设备和检测手段受限制的地区,其治疗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老年心血管疾病日渐增多。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护理是关键。笔者自2005年以来,对我院内科住院的34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根据笔者的实践,谈谈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内科住院病人,男24例,女1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61岁,平均72.5岁。经有关检查确诊为高心病13例,心肌病7例,冠心病8例,肺心病6例,其中Ⅱ度心力衰竭[1]14例,Ⅲ度心力衰竭[1]20例,合并心律失常17例。病程5~18年,平均12.5年;住院日5~23天,平均12天。
    2  心理特点
    2.1  焦虑忧郁  此种心理多发生于Ⅲ度心力衰竭且病情多次反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最多见的症状是失眠,常需要借助镇静剂方能入睡,并伴头晕,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或不稳定,胸闷、心悸加重等表现。
    2.2  绝望紧张  由于患者长年患病,入院后又进行了心电图的动态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输氧、输液等治疗,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作时剧烈的胸痛、气促、胸闷、心悸等不适,迫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心理极度紧张、绝望,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能配合治疗。
    2.3  烦躁、恐惧  由于此组病人年龄大,病程长,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不能从事生产劳动,病情好转缓慢,因此常产生各种顾虑,情绪易激动,好发脾气,气量狭小,他们一怕家属、亲友及周围的人嫌弃;二怕病情危重不能治好,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三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无人照顾而烦躁不安。
    3  不良心理反应导致的后果
    上述心理活动如反复出现,将促使交感肾上腺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儿茶酚胺排出增多,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加重心力衰竭[2]。 4  护理要点
    以热忱、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经常巡视病房,每日酌情与病人交谈1~2次,了解病员心理变化,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员解决具体困难,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安心住院。根据病情,晚上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临睡前协助病员用热水泡脚,关大灯,开小灯,使之易入睡。
    向病员介绍各种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及作用,告诉他们入院及时,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病情会好转,在病房内24h有护士在身边,请他们放心。另外,在病人面前不随便谈论病情,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在护理过程中做到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服务周到,观察细致敏锐,处理果断及时,操作轻巧熟练无痛,抢救病员时保持情绪镇定,使病员对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信任、放心。
    护理工作除做到病人心理外,还要做到其家庭、社区中去。为了病室安静,我们在病室门上挂“谢绝探视”之牌。但为了病人心理上能得到平衡,我们又多方联系,协同开展心理护理,如特允许其亲友、家属探视及短暂的陪护,对那些家庭关系紧张的病友,注意做好家属的工作,动员他们探视。同时对他们生活上给予妥当安排,尽量满足其合理的生活需要,使他们消除“三怕”心理。为了解除患者的悲观、绝望情绪,还请来了已康复的心力衰竭老人现身开导、安慰,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采取了以上护理措施,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各项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好转率较未开展心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疾病社会负担测量方法探讨及其意义
    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谈社区卫生服务对策
    老年人肺癌化疗毒副作用防治的研究进展
    培哚普利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诊治体会
    正交法探讨独活寄生口服液提取工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18例误诊分析
    WMS在不同年龄老年群体中的应用分析
    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
    老年人小脑出血35例临床分析
    48例老年人肺上叶前段或舌段病变临床分
    老年人康复护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