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理论课兴趣的探讨 |
|
摘要: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适合学生的专业层次,图文并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多种教学道具的使用;课后注重学生的反馈,多种方式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兴趣。 关键词: 病理学理论课;教材;教师;学生的反馈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有人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可见它在医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我校各专业各层次都开设了病理学这门课程,其教学活动主要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课主要以观察和动手为主,相对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而理论课由于其涉及的知识点多,前后连贯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常常有学生反映掌握比较困难,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呢,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病理学教学工作,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1 选择适合学生的一本好教材 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有教材,教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蓝本。现在各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书有很多版本,虽说“万变不离其宗”,但各版本适合的专业层次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层次、基础等各方面考虑来选择教材。比如:我校选用的高专药剂和检验专业的病理学教材就适合这两个专业。教材在每章的开头提出了本章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前,就知晓本章节应该掌握、理解、了解的内容,有利于目标式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在知识内容方面全面,精简,通俗易懂,概念准确,难易适中;在其叙述过程中,针对一些知识点采用链接的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或者把相关的基础知识予以回忆;病理学的重点就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而病理变化主要有肉眼观和镜下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文字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彩色图片,更形象,更直观;病理学的教学是为临床服务的,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之后,采用一个病案讨论的形式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予以反馈;每个章节结束后以小结的形式对该章的内容有个树干似的轮廓总结;最后教材用目标检测中的大量作业题来对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检测。这样的一本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链接有趣,病例生动,小结精练,作业反馈,学生普遍反映既易学又好懂,还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思考,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的。 2 教师自身的把握 2.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面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素质、思维等比起以往教授的中专生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的各方面加以提高。教师应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病理学的学习要以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对病理学专业的信息应该更为密切关注,不断接受新事物来更新、充实、扩大自己的病理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这些新东西主要来自临床病理,教师要尽可能到教学实习医院参加病理学的外检,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读片水平。病理学的教学是连接临床学习的桥梁,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临床知识,尽可能到医院参加教学见习工作和临床实践,虚心学习,要将不断充实,提高临床知识作为自觉行动,始终如一地去努力。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同时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历史、艺术、法学等知识,了解国内外当前与文化、政治、社会有关的情况和背景,在当今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还应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等,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提高一个新档次,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完整性。当一位病理学教师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的临床知识,多彩的社会知识,在授课中会胸有成竹,应用自如,信手拈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之情,也是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2.2 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对于病理学这门涉及相关知识较广的学科来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不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谈健康教育在防控手足口病中的重要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