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艾滋病影响及关怀因素 |
|
nbsp; 不论是从艾滋病流行产生的经济影响,还是其引发的道德伦理影响来看,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艾滋病患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不安定因素。俗话说得好,没有经济地位何来的社会地位。要想艾滋病患者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首先就是要解决患者自我生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加大心理疏导工作 目前国家政策加上国际合作组织的一些支持,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基本是可以说是全免费的,有的地方甚至连交通、日常伙食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为什么在国家和社会这么大的扶持力度下,艾滋病患者与正常社会的接触仍是那么的微妙,那么的脆弱呢?原因有三:一是疾病本身的危险性;二是患者的心理因素;三是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笔者认为,心理疏导工作不能仅对患者,还要对家庭、对社会。加大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其心理障碍,加强其健康生存的信心,对其回归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让反歧视工作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立足于社区,关爱每一个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和遭受艾滋病侵袭的家庭[4]。对家庭的疏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有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家庭成员间高度地互相依赖,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感,以及传统的文化观念,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中血缘关系的支持与理解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直接的[5]。但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疏导是一门科学,它不是我们常说的“谈心”,也不是“指导”,它是一个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合作与沟通。操作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术,需要对自我本身有一定的认识[5],要求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能。加强艾滋病的认知度,拉近与艾滋病患者生活的距离,正确消除或缓解艾滋病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最大限度缓解艾滋病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负面效果,是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最好的关怀。 3.2 多方发展适合本土的生产自救项目 关注卫生经济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必须放弃试图建立一种能够涵盖所有卫生问题且所有个体和组织都能无条件认可的共识的努力[6],而是从传统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状况等本土情况出发,寻找道德原则和经济发展共赢的途径与方法。当前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得最多
的仅是从精神单方面的进行安慰治疗,事实上,让患者更多的参与,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其生存价值也许更能够体现对其的关怀与治疗。生产自救在增加患者家庭收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生存的信心,提高了其对生活的希望。笔者认为,我们常提的伦理关怀不是让患者被动的接受他人及社会的帮助,而是只有让病人拥有主动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才是我们对其关怀的最终目标。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正确消除或缓解艾滋病对家庭的社会经济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艾滋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影响[4]。例如,山西某县136例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家庭,在当地草根组织“黄土地组织”的帮助下开展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种殖、养殖、家庭工副业及贩运等生产自救项目,所有开展生产自救的家庭人均收入都达到了同村健康人群的水平,多数家庭收入比黄土地组织成立前增长60%以上。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潜在感染者和患者被发现,他们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增加。在目前艾滋病无法治愈的前提下,面对有限的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在面对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传统平衡被打破的现象的同时,精神和实践相结合的关怀和帮助对艾滋病患者来说应是一个良好的可长远发展的选择。因为,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中,只有“给予”、“接受”、“社会交换”等达到一定程度均衡时,人的心态才能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联合国评估报告,2007.
2 李京文, 任海英.2006~2010年艾滋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学术界, 2007,2:49-59.
3 董宁、吴尊友.中国艾滋病研究和防治中的多重伦理学标准.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25-27.
4 宋丽军.云南省瑞丽市艾滋病流行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昆明医学院,2007 .
5 全球基金山西省艾滋病项目办公室,山西省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心理关怀通讯-理解与支持,2007,1:11-12.
6 李万才,张德春.重视对卫生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81-8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探腰椎间盘突出症溶盘术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议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收费的必要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