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探讨食管癌手术前后的护理

摘要:  食管癌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闷胀不适感,进食梗阻感,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等。为解除患者的痛苦,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手术治疗是外科唯一的治疗手段。而这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创伤和损害很大,为此我们有必要共同学习和探讨这类手术患者的术前后护理。

关键词:  食管癌 手术 护理

    食管癌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开展食管癌外科手术近40余年,中晚期食管癌的切除率为80%~85%,手术死亡率在5%以下。手术治疗尽管作用很大,但手术的本身仍是一种对身体的创伤和组织的破坏,会产生疼痛、不适、出血等。无论手术的大小,人们普遍对手术的反应是紧张、疑虑、恐惧,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变化各有不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是护士首要的工作。
    我科于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食管癌患者80例,进行食管癌手术根治的患者65例,10例因有邻近组织的转移只进行空肠造瘘,5例患者放弃手术。通过对以上手术患者的护理,其护理体会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手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心理  因为术前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整个治疗过程和预后。而患者对手术的认识离不开护士的护理指导。作为一名外科护士,心理护理应始终贯穿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患者产生着影响,左右着患者的情绪。所以应善于应用心理护理,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护士用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改变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消除焦虑和恐惧,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时解决其不利于治疗的各种心理反应,使患者在最佳的心境下主动地接受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效果。
    在进行操作时,我们应表现自然、稳重。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解释工作,如在准备中出现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应用转移性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避免紧张情绪,配合完成术前准备工作。
    1.2  手术前完善各种检查  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并进行锻炼,预防术后肺不张及肺部感染。
    1.3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少食多餐,以增强肌体对手术的耐受力,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身体的恢复。
    1.4  减轻局部的充血水肿  术前3~5天前每日分次给患者口服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6万u,其目的是减轻肿瘤部位的充血肿胀,以利于手术后切口的愈合,减少切口裂开。  2  手术后的护理
    2.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  术后密切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精神、面色以及末梢循环的情况,特别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波动情况。术后第 1~5天患者体温波动不大,在37.0 ℃~37.5 ℃,精神尚可,血压稳定,呼吸平稳,如术后第6~10天开始体温上升至39 ℃以上,并伴呼吸深度变浅,频率加快,咳嗽无力,胸痛,血压偏高,精神极差,胸腔闭式引流瓶中引流液突然增多,且引流液颜色与营养管灌注的颜色相近,我们应立即同医师联系,经过钡餐,X线胸片及美蓝试验后排除是否有吻合口瘘可能,经过我们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以防止了病情的恶化。
    2.2  术后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胸腔闭式引流管  严密观察胃肠减压及胸腔闭式引流情况,观察胃液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量、气味等变化,做好准确详细的记录。在护理该过程中,认真检查胃肠减压后压力的大小,防止压力过低导致胃液流出不畅,同时也应注意压力过大而影响吻合口的愈合。我们应用持续低负压吸引。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胃液排出而且无须经常挤压胃管抽吸胃液保持通常还有利于我们定时观察和记录。在胃肠减压同时,注意全身营养输入,补充水分、电解质、各种营养物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营养,增强肌体抵抗力。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数,以防止患者肺功能不全输入液体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
    2.3  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促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疾病社会负担测量方法探讨及其意义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食管癌低表达cDNA片段C6
    色素内镜对食管癌手术切除范围的价值
    细胞色素P450IA1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
    正交法探讨独活寄生口服液提取工艺
    早产儿胃电节律和胃食管反流的初步观察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全麻下经胸食管癌切除前后病人外周血T
    中 晚期食管癌病人行低氧放疗的观察与
    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手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附18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