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儿童复发性喉乳头状瘤临床治疗 |
|
摘要: 目的 探讨和评价鼻内镜下微电动吸切协同激光治疗儿童喉乳头状瘤的可行性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期间26例儿童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上述患者分别采取了鼻内镜下单纯行电动吸切术6例,鼻内镜下微电动吸切术协同激光治疗,并结合对术腔创面涂透明质酸钠凝胶20例,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 对单在鼻内镜下行微电动吸切术切除喉复发性乳头状瘤的患者,术后4周纤维喉镜检发现喉乳头状瘤复发,术后2~3个月需再次手术;鼻内镜微电动吸切后协同激光治疗的患者,术后2~3周内,喉部创面再次辅助激光治疗4~8次,16例患者治愈,术后随访3~8年无复发,4例患者复发间隔延长。结论 鼻内镜下电动吸切术协同激光治疗能有效降低喉乳头状瘤的复发,该术式要求术后短期内反复多次激光辅助治疗,并且对术腔创面采用了透明质酸钠凝胶,从而避免了声带瘢痕过大和粘连,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发音质量,部分患者通过该手术方案的治疗能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因此该治疗方式值得提倡与推广。
关键词: 儿童喉乳头状瘤;鼻内镜;激光;透明质酸钠凝胶
在过去的30余年里,喉显微手术加CO2激光是儿童喉乳头状瘤的首选。随着科技发展,可应用于喉部手术的器械也越来越多,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喉乳头状瘤手术的显微电动吸切器有取代传统激光手术的趋势。美国儿童耳鼻咽喉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超过一半的喉乳头状瘤手术采用显微电动吸切器[1]。虽然CO2激光手术在过去的数年内创下了佳绩,但是和显微吸切器相比仍旧存在许多不足。自2002年以来,我科鼻内镜下显微吸切器使得精确切除乳头状瘤,同时用CO2激光低功率辅助治疗,既阻止或减少复发,又成功的避免了热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而且显微吸切器也较激光切除容易达到病变部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26例儿童喉乳头状瘤,所有患儿有2次以上喉乳头状瘤复发手术史。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6.4岁。临床表现:26例患者父或母有性病史。所有患儿均有持续声嘶,21例患儿初诊时伴有Ⅰ~Ⅱ度喉梗阻,2例Ⅲ度喉梗阻。纤维喉镜检:喉部病灶主要位于假声带、声带、喉室及前联合等处,其中,全部患儿假声带有病灶,17例声带有病灶,9例喉室有病灶,11例前联合有病灶,2例患儿扁桃体、口咽部及喉咽部有病灶,4例患儿有声门下病灶。 1.2 治疗方法 19例患者在全麻气管插管后手术,5例在清醒状态下先摘除部分喉乳头状瘤后再插管全麻,另2例先行气管切开全麻后手术。利用鼻内镜下微吸切器切除患儿的肿瘤,同时激光手术治疗协同,未行气管切开患儿考虑术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先行一侧喉部激光术,2周后再行另一侧。行气管切开患儿,同时行双侧激光。术后喉部创面均涂透明质酸钠凝胶。间隔时间2~3周,喉部再行激光治疗。患儿反复做4~8次。2 结果 26例患儿中16例患者治愈,术后随访3~8年无复发,16例患者中有10例双声带无粘连,4例前联合处有粘连、声嘶,无呼吸困难,2例双声带增厚,表面不光滑。9例患者复发间隔延长。26例患儿中2例气管切开者,1例无复发14岁拔除气管导管;另1例术后3年无复发,拔除气管导管(图1)。 3 讨论 Morrell在19世纪30年代末期首次报道乳头状瘤病变,当时乳头状瘤发现于儿童的咽喉部,现在看来很显然乳头状瘤也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分,而且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直到20世纪40年代,Chevalier J首次提出了术语“儿童喉乳头状瘤”。在西方国家,喉乳头状瘤的年发病率在4~7/100万人口[2~4]。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在成人的发病率约为2/10万,儿童约为4/10万[5]。喉乳头状瘤基于发生年龄可被划分为成人型、儿童型及儿童时期发病持续至成年期三种类型。儿童乳头状瘤 80%发生在7岁以前,更多集中于4岁以下,2岁以下发图1 微吸切器、激光手术治疗协同,4次术后3年无复发,声带前端有粘连,拔除气管导管病的占25%左右[6]。成人型乳头状瘤发病高峰在30~40岁左右。由于该病病理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儿童喉乳头状瘤较成人型喉乳头状瘤更具侵袭性,尤其是3岁以下的病例[6,7],治疗也更为棘手。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超声在慢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探眼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及防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