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 |
|
司,则见尿少或尿闭,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又肾为胃之关,肾气衰则关门不利,水浊之邪无以下泻而水谷精微亦无能敛藏而暗耗;若浊毒挟痰上扰清窍则出现烦躁不安、畏光嗜睡,甚或见惊厥抽搐;若浊毒化热,入营动血,则见神昏谵语,甚或鼻衄、齿衄、尿血等;浊毒外溢肌肤则见皮肤瘙痒、皮屑等,这些均是浊毒的表现。邹燕勤教授[7]认为湿浊是贯穿慢性肾衰疾病始终的病理因素,故采用化湿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以祛邪安正,保护肾功能。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浊毒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气虚血瘀是慢性肾脏病中一种常见的病变证型,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虚与瘀均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二者互为因果,构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至慢性肾衰,在气虚血瘀基础上,浊毒也成为本病发展中的重要病机之一。慢性肾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肢体麻木、夜尿增多等主要症状。气虚、血瘀、浊毒为患,一方面患者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卫表不固;另一方面,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肾脏乃至全身脏器的损害,使病情恶化。因此,从气虚、血瘀、浊毒治疗,益气扶正,同时阻止血瘀、毒邪对机体的直接损害,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毒物的排泄,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慢性肾衰后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故用药不能偏执一端,肾病日久,正气损伤,就更不宜单纯使用补法或清法。 2 慢性肾衰气虚、血瘀、浊毒的现代医学 病理基础 慢性肾衰患者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紊乱,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在中医病机中,表现为脾肾气虚。近20年来,由于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证实免疫机理在肾小球疾病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凝血障碍对疾病的进展、恶化起重要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凝血与纤溶的正常平衡状态被打乱,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积,可促进病变发展,肾功能减退,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故当肾小球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和/或有肾内凝血者,应早期应用抗凝和促纤溶治疗[8]。 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疾病及慢性肾衰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流减慢,血液黏度增加
,血小板凝聚等高凝状态。肾脏病理可出现细胞外基质积聚、细胞增殖、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纤维蛋白样物的沉积、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间质纤维化,血小板凝集。张晓东等[9]用活血复肾胶囊可减轻慢性肾衰模型中肾纤维化程度,阻止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慢性肾衰患者除血液黏稠度增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沉积、组织缺氧而易产生微血管栓塞、微循环障碍使肾功能下降外,还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间质纤维化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上述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瘀血"甚为吻合,为本病存在瘀血阻络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为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因素,瘀血形成后反过来又会导致或加重肾炎的病理改变,瘀血致病同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解聚积聚的血小板,激活纤溶系统,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受损肾小球细胞和基膜的修复,有效地阻断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这些均表明瘀血对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是由于有毒代谢产物积聚在体内而产生的。当慢性肾衰进行性加重时,体液内约有200多种物质的浓度比正常增高。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表明,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如黄芪、冬虫夏草、丹参、大黄、川芎、三七、水蛭、红花等均有一定的减轻肾脏纤维化作用。 由此可见,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浊毒,临床治疗宜益气、活血和蠲毒,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包崑,杨霓芝.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及其兼夹标证分析[J].江苏中医,2000,21(5):10.
[2]王立新,杨霓芝,包崑,等.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2000,16(5):16.
[3]王立新,杨霓芝,包崑,等.通脉口服液对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2001,17(1):42.
[4]杨霓芝,包崑,王立新,等.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4):332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中西医电针结合治疗尿路结石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老年人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