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传染科护士面对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
|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传染科护士面对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常见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生物性和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发生在护理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发生原因与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及护理技术水平偏低有关。应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医院、科室应加强支持系统,从而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淋病、梅毒、艾滋病及发病趋势也在增加。因此,传染科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危险性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较琐碎,频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2 常见发生环节 2.1 操作前 护理人员操作后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传染病房内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使医护人员易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疾病。 2.2 操作中 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感染。 2.3 操作后 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3 防范措施 3.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并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3.2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消毒隔离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及时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个别护士,要找出原因,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利器盒收集锐器。 3.3 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4 医院、科室加强发生感染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支持系统,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对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3]。 3.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参 考 文 献 [1] 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5. [2]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284. [3] 魏承毓,张汉民,李遂初,等.实用流行病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41-560.
上一个医学论文: 探讨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探析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
|
|
|
|
|
|